最近,全国多地的马拉松赛事陆续开启报名,吸引着大批马拉松爱好者踊跃参与。热门赛事的名额往往“一票难求”,这种现象也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在北京大学,一群热爱跑步的学生因想获得马拉松赛事“官方配速员”的资格,落入了骗子设计的陷阱。
小雨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在学校长跑队微信群里看到招募配速员的消息后非常兴奋。对于热爱跑步的学生来说,成为配速员是一次难得的体验。配速员由组委会指定,全程以匀速奔跑,帮助选手控制速度,激励他们在比赛中保持节奏。每场马拉松的配速员名额只有几十个,十分稀缺。因此,能够担任配速员不仅是赛事组织方的认可,更被视为实力的象征。
小雨添加了林某某的微信进行咨询。林某某称秦皇岛马拉松的配速员需要交一定的押金,完赛后会退还,并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小雨查看了林某某的朋友圈,发现他发布的动态多与马拉松赛事相关,看起来在“跑圈”里颇有人脉和资源。再加上消息是同学转发的,可信度较高。于是,小雨支付了699元押金,还把林某某推荐给了其他需要配速员名额的同学。
在等待配速员名额确认期间,林某某又主动联系小雨,说他手里有一些品牌产品的测评名额。林某某表示,活动本身并不收费,只需要缴纳一定金额的押金,测评结束后押金会全额退还,参与者相当于免费获得一款新品。小雨先后交了耳机和跑鞋👟的测评押金,共计3198元,并提供了收件信息。
小雨还把林某某介绍给更多同学,其中不少人也参与了品牌产品的测评活动,都交了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押金。然而,十几天过去了,小雨和同学们迟迟没有收到测评样品。林某某解释称发货被耽误了,但大家觉得事情不对劲,立即去燕园派出所报案。
2024年4月中旬,14名北大学生联合报案。警方于2024年4月23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将林某某抓获。林某某对自己的诈骗行为供认不讳。检察机关发现,这起案件背后隐藏着一套精心设计的诈骗套路。林某某利用自己曾经的供应商身份,虚构自己拥有配速员名额,以此作为敛财手段。他还编造产品测评渠道,收取被害人的押金。
检察官与多家马拉松主办方核实发现,官方对配速员资格管理严格,通常通过公开招募、资质审核和专业培训等流程择优录取,不存在对外出售名额的情况,也不会通过第三方渠道招募。林某某之所以能屡屡得手,正是因为他曾是“跑圈”里的一员,了解各种赛事和跑友的习惯用语,容易获取信任。再加上跑友们平时交流多,林某某借熟人圈的“口碑”效应,逐步扩散骗局。
林某某的诈骗对象远不止北京大学这14名学生。他以能提供热门马拉松赛事的配速员资格为名,打着“可以免费参与品牌新品测评”的旗号,骗取押金,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诈骗,受害者达50多人。每次骗取的金额大多在几百到一两千元左右,单看数额并不算巨大,但累计起来金额巨大。最终,林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2万元。
检察官提醒,遇到网络诈骗或普通诈骗时,即使金额不大,也应该考虑报案,一方面有助于追回钱款,另一方面也是帮助社会打击犯罪分子,不要给他们法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