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1岁模特在德国见义勇为被毁容 正义何在?!在德国德累斯顿的一个深夜,一辆7号电车嘎吱作响,车厢内弥漫着令人窒息的血腥味。21岁的美国青年约翰·鲁达特原本阳光帅气的脸庞布满了37针缝线,这一切起因是他阻止了两名男子对女乘客的骚扰。
几个小时前,这位来自纽约的兼职模特和刚获得医疗护理执照的青年或许还在为自己见义勇为的勇气感到自豪。两周前,他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十年柔道和五年武士道的训练经历,并表示遇到不平事一定会挺身而出。然而现实却如此残酷,当他勇敢地站出来时,一把冰冷的刀刃毫不留情地划过了他的脸庞。
袭击者是一名叙利亚人,挥舞着一把15厘米长的利刃,几乎要刺瞎约翰的眼睛。鲜血从鼻子一路流淌到嘴唇,染红了整个车厢地板。更让约翰心寒的是警察的通知:“人已经释放了,因为没有找到凶器,所以无法定罪。”这意味着凶手仅被拘留12小时就被无罪释放,而约翰的伤口缝合时间比这还要长。
约翰曾登上德国杂志展现健硕腹肌,他在病床上用纱布裹住半张脸,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了绝望的质问:“如果法律连举着刀伤害公民的人都无法制裁,我们还能相信什么?”美国大使馆公开谴责了这起事件,但德国网友的评论更加刺痛了他:“知足吧!没告你‘仇视难民’就算走运了。”
类似的剧情在中国南京也上演过。去年12月,在61路公交车上,一名醉酒男子突然对一名女乘客实施骚扰,甚至用玻璃杯砸伤她的脸。危急时刻,两位外卖小哥挺身而出,制服了歹徒,直到警察赶到现场。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关心歹徒的身份,只有“按住他”和“快救人”的呼喊。
约翰的遭遇折射出德国难民政策的困境。自2015年默克尔政府推行“门户开放”政策以来,大量难民涌入德国,使得社会系统不堪重负。大量难民诉讼案件压垮了法院,许多滞留者利用法律漏洞逃避遣返。有人通过改变宗教信仰,有人则在航班上大吵大闹阻挠起飞。德国内政部曾试图强行遣返索马里人,却被法院判决“程序违法”。
在这种背景下,“惯犯”的标签在庇护体系面前失去了效力。过去五年,德国涉及难民的犯罪案件数量激增,性侵犯案件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定罪率不足三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检察官抱怨说:“他们已经摸透了规则,作恶前会先扔掉凶器。”
约翰脸上的伤疤成为了制度溃烂的真实写照。法律学者张真理指出:“在德国,‘见义勇为’还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仅仅是一个道德标签。”当见义勇为者需要付出容貌、职业,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时,施暴者却可以凭借身份特权逍遥法外,这让普通人不得不面临一道艰难的选择题:是选择做英雄,还是选择做一个“聪明人”?
在中国的高铁上,有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今年4月,在福州开往厦门的列车上,一名黑衣男子假借调整座椅的动作骚扰一名女乘客。高先生观察了半个小时后毅然挺身而出,挡在两人中间,并要求乘警将女孩调离。事后他说:“沉默,就是在给恶人递刀。”
美国21岁模特在德国见义勇为被毁容 正义何在?
然而,递刀的人未必会受到惩罚。在中国,各省市对于见义勇为的奖励标准并不统一。山东曾规定见义勇为奖金为1万元,而辽宁则高达20万元。重庆保安徐前凯为了救助老人而导致腿部残疾,获得了10万元的赔偿,而云南的刘铭富为了制止强奸而被刺身亡,他的家属至今仍在为索赔奔波。法律学者支振锋无奈地表示:“在国家层面,见义勇为仍然是一个‘三无产品’,无统一定义、无赔偿标准、无追责保障。”
当约翰的寄宿家庭妈妈哭着帮他换药时,凶手或许正在街头闲逛。这个曾经坚信“伤疤是勋章”的21岁青年,如今看着模特公司发来的解约邮件,第一次陷入了沉默。电车监控录像记录下了他冲向歹徒的背影,挺拔而勇敢,宛如一位英勇的武士。但在冰冷的现实面前,他的勇气和热血似乎显得有些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