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上班7天反欠公司1万多 培训贷骗局揭秘!近日,21岁的女生小刘通过招聘到一家公司做化妆师助理。去上班后她被告知需要先交13800元培训费,培训完后月工资能拿到三四千。为此,小刘背上了13800元贷款。
这起事件让人气愤和心疼,网友认为这是一种针对求职者的骗局。这类骗局通常有以下几步:
骗子公司在招聘平台上发布门槛低、待遇却明显高于市场水平的职位,吸引像小刘这样的求职者去面试。面试后,“面试官”会以求职者能力不达标、需要专项培训为由,要求进行入职培训,并鼓吹培训后的美好前景,但培训费用高昂。当求职者表示没钱支付时,他们便会推荐所谓的“助学基金”或“分期付款”方案,诱导求职者通过指定的APP或平台办理贷款。整个过程中,他们会极力淡化“贷款”的性质,甚至不会明确告知这是贷款,可能只用“分期”、“手续费”等字眼混淆视听。就像案例中,小刘直到要还款时才意识到自己背的是贷款。
所谓的“培训”往往质量低劣,只是用网上随处可见的资料拼凑的,或者与实际工作需求完全不符。培训结束后,公司并不会提供高薪工作,而是各种推脱,甚至人去楼空。求职者不仅没得到工作,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如果要求中断培训,还可能被索要高额违约金。
这种骗局之所以得逞,主要是利用了求职焦虑、信息不对称以及精心设计的话术。求职者对社会上的骗局了解不多,不清楚正规招聘不应收取任何费用,也不了解“培训贷”的运作模式。骗子们有一套完整的话术体系,从面试到诱导贷款,环环相扣,让人难以当场察觉。此外,合同条款可能会模糊不清,导致后续维权困难。
求职路上一定要保持警惕。核实公司资质,接到邀约后及时查询该用人单位注册或备案情况。对门槛低但薪资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岗位要保持怀疑。正规企业招聘不会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一旦提到钱就要高度警惕。仔细阅读任何要签署的文件,不签任何空白合同或不平等协议。对于培训协议,要重点关注费用、违约责任等条款。切勿轻易在陌生APP或平台进行人脸识别或签署电子协议。确实需要贷款时,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并详细了解利率、还款方式等。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多向家长、老师或有经验的朋友请教,必要时可咨询法律人士。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不幸已经陷入了“培训贷”陷阱,不要慌张,可以尝试以下步骤:立即开始收集并保存所有相关证据,包括但不限于招聘页面截图、聊天记录、培训合同、贷款合同、还款记录、公司相关信息等。这些是维权的基础。如果涉嫌诈骗,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涉及教育培训纠纷的,可向培训机构注册地所在的教育主管部门投诉;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劳动监察大队)举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12315)投诉该公司虚假宣传等行为;在黑猫投诉等第三方投诉平台发布信息,寻求帮助和曝光。必要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小刘的遭遇确实令人同情,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求职路上,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天上不会掉馅饼。希望每一个努力找工作的人,都能避开这些坑,找到真正心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