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印度总理莫迪将访问日本,期间双方计划签署一份价值68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日本将在未来十年内向印度注入这笔资金,重点投资半导体、人工智能、关键矿产和清洁能源四大领域,规模较2022年提出的5万亿日元💴目标翻倍。
此次合作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被赋予了战略意义。双方将签署“经济安全保障倡议”,旨在构建“去中国化”的产业链体系,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太”愿景。
在半导体领域,瑞萨电子计划在印度启动首个3纳米芯片设计中心,并于2027年实现车规级芯片量产。印度政府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培养8.5万名工程师,打造全球第二大研发基地。富士康与HCL合资建设封装厂,与iPhone组装线形成“芯片-整机”闭环;塔塔集团则联手力积电投资110亿美元💵建设12英寸晶圆厂,主攻28纳米以上成熟制程,抢占电动汽车与AI芯片市场。美光封测厂预计2025年投产,与塔塔、瑞萨形成50公里产业带;英飞凌则聚焦车规芯片研发,目标是在2030年在印度销售额超过10亿欧元💶。
然而,印度半导体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尽管拥有全球20%的芯片设计人才,但仅有1%具备先进制程经验。瑞萨的3纳米设计依赖台积电代工,富士康的技术转移依靠中国台湾专家支持,本土IP库和工具链几乎空白。原材料和设备进口依赖度超过70%,电力和物流等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美光工厂投产延期半年。此外,印度曾因审批迟缓和税率突变导致外资项目搁浅,这次50%的财政补贴能否兑现仍是未知数。
日本希望通过此次合作降低对中国的依赖。日本半导体材料40%出口中国,稀土进口90%依赖中国。印度拥有590万吨锂矿储量,成为替代选项。信越化学计划在印度建硅片厂,目标满足全球10%的需求。丰田在印度投资1.2万亿日元💴建设汽车电子园,利用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打造出口枢纽;软银则加码印度AI初创企业,押注其8亿互联网用户红利。
对于印度来说,此次合作有助于填补制造空白。日本新干线技术将改造印度高铁,时速提至320公里;东芝、索尼协助建设晶圆厂,弥补印度制造短板。印度还借力NVIDIA开发本土化AI芯片,适配多语言场景,并联合日本建立医疗、农业技术示范项目,提升民生影响力。
这场合作本质上是风险对冲。日本用金钱换取地缘筹码,印度则用市场换取技术升级。但如果印度重蹈高铁项目的覆辙,680亿美元💵可能沦为一场昂贵的政治秀。
在人工智能领域,NVIDIA与印度合作开发AI芯片,瞄准铁路安全和多语言大模型等场景。软银则投入千亿日元💴改造夏普旧厂为AI数据中心,部署10万颗GPU,接入美国“星际之门”计划,形成美日算力同盟。这可能分流东南亚投资,挤压中国技术输出通道。
日本680亿美元💵押注印度,是地缘政治与产业博弈的混合体。短期内,印度有望跃升为半导体“第三极”;长期来看,技术自主、基建落地与政策执行力仍是未知数。如果成功,将改写亚洲科技权力地图;若失败,则成为“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又一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