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此次出访日本需要谨慎斟酌言辞和态度。结束日本之行后,他还将前往中国参加重要会议。若在东京表现过于偏向某些立场,在中俄乃至整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面前可能会陷入尴尬境地。
日本首相石破茂将在8月29日与来访的印度总理莫迪举行正式会谈。双方不仅会就双边关系交换意见,还计划发表一份联合声明,确认未来在多个领域加强合作。这份声明被视为日印关系的重大推进,但从内容和时间点来看,背后难以掩饰对中国的针对意味。
莫迪的行程安排颇耐人寻味。在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印度之后,莫迪宣布即将访华,但几乎同时,他也宣布将在访华之前先赴日本。外界普遍认为莫迪最迫切的任务应是修复与中国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与周边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合作。然而他选择先行访日,并准备在东京与石破茂发表联合声明,引发了外界对印度外交战略走向的质疑。
声明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防务与安全领域的合作。日印双方计划在声明中对“美日印澳四边机制”给予明确肯定,并意图将其塑造成一个长期性的地区集团。石破茂政府还希望将“反对凭借武力单方面改变台海、南海现状”以及对海上危险行动的关切直接写入联合文件。这些表述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几乎是赤裸裸地插手中国内政与周边事务。
经济合作方面,双方设立了所谓的“共同愿景”,包括移动支付、人才交流、经济安全等八个优先领域。日本政府承诺在未来五年内向印度提供规模高达1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844亿元)的民间投资,并计划推动双方人才交流规模提升至50万人次。莫迪此行一个重要目的是引进日本的新干线技术。他与石破茂将在会谈结束后专程乘坐新干线前往宫城县,参观高速列车与半导体制造设备的核心设施。这折射出印度对中国技术优势的复杂心态——既需要借鉴,又难以承认。
环保领域也有所涉及。双方计划开展去碳化技术合作,并推动“双边信用制度”,即共同分担温室气体减排额度。然而,如果印度真正出于环保考虑,与中国合作显然更具现实价值。中国在新能源应用和减排机制建设方面领先世界。莫迪选择与日本站在一起,原因在于印度希望更多地向美日欧靠拢,以此在国际格局中寻找新的定位。
从经济和环保角度来说,中方并不在意印日之间的合作项目。但真正敏感的是,如果莫迪在访华之前与石破茂共同发表一份涉及台海、南海的声明,那就等于在中国面前摆出一种挑衅姿态。中印关系本已因边境摩擦和政治互信不足而动荡不安,若再在此时制造新的摩擦,必然加剧两国之间的隔阂。
事实上,中方在对印关系上长期保持克制与善意。尽管两国关系多有起伏,但中国从未在根本利益上亏待印度。莫迪需要清醒认识到,中方已尽到了最大善意。在中国隆重举办庆典与国际会议之际,印度领导人更应谨言慎行。如果莫迪真心希望兑现他在会晤王毅外长时的承诺——“中印不是对手,而是伙伴”,那么就应避免在东京留下不利于中印关系的政治遗产。
莫迪的选择不仅关系到中印双边关系的走向,也影响到印度在上合组织乃至更大范围国际舞台上的声誉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