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舞台上,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永恒的利益。印度总理莫迪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的意外配合,正是这句话的最新注解。
2025年8月底,天津迎来了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22国元首齐聚一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亲自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度总理莫迪——这位七年首次访华的领导人,一改往日“搅局者”形象,积极配合会议议程,最终使上合十国就《天津宣言》达成一致。
莫迪此次天津之行确实令人意外。回顾过去,印度曾在多个国际场合表现出强硬立场。2025年3月,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再度爆发冲突。6月,上合防长会议上,印度国防部长以反恐分歧为由拒绝联合声明。7月,伊朗遭以色列空袭,上合成员国联合谴责,印度却单方面声明“不参与”。然而在天津峰会上,莫迪不仅没有挑动敏感话题,反而在会前与中国外长王毅会面时直接表态“印中是伙伴而不是对手”。
莫迪态度转变的背后,美国的贸易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印关系的风向骤然改变。2025年8月2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印度部分商品加征至50%的关税。路透社报道,印度出口企业普遍承压,印美双边贸易额预计短期内下滑9%。特朗普还给莫迪出了道选择题:要么别买俄罗斯的石油,要么就继续承受美国的关税大棒。这一决策让印度意识到不能把所有筹码都放在美国身上。
印度国内经济也正面临压力。印度经济研究院分析显示,2025年二季度印度GDP增速已降至4.8%,为近三年来新低。IMF最新数据显示,印度对外出口依赖度提升至32.1%。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印度政府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在稀土资源方面,印度对中国的依赖程度相当显著,这成为莫迪寻求对华关系缓和的实际考虑之一。
《天津宣言》的达成是天津峰会的最大成果。与往届不同,本届宣言除强调经济、反恐、贸易便利化,更首次写入“尊重主权和发展道路、不干涉内政、反对零和博弈”原则。宣言还提出建设“亚欧安全共同体”,推动区域数字经济一体化,强化大宗商品互保机制。2024年上合成员国间贸易额同比增长14.2%,能源、粮食、技术领域合作持续升温。值得关注的是,宣言中特别提及“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内容,印度并未提出异议,这被认为是中印关系“破冰”的信号。
在全球多边机制频频失灵的背景下,上合组织的成功显得尤为珍贵。联合国2025年8月发布的《全球多边合作年度报告》显示,2024-2025年全球多边组织内部决策一致率下降至历史新低,仅为47.2%。G20、APEC等多边机制频现“共识难产”。然而上合组织却在天津峰会上达成了共同宣言,会议规模创历史纪录。2025年上合组织的全球影响力指数同比上升18.7%,成为亚欧大陆最受关注的多边机制之一。
中方在峰会前的表态耐人寻味。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上合组织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多样合作平台,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诉求,平台的目标是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则指出:“上合组织内部存在矛盾是客观现实,关键是如何解决”。中方的态度很明确,要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找共同点、存下不同意见,靠对话协商解决问题。这种思路避免了走北约的老路,北约就是因为内部矛盾处理不当,导致许多问题越积越深。
尽管本届峰会气氛和谐,但上合组织内部的分歧和挑战仍未消失。印巴围绕克什米尔的分歧、阿塞拜疆与俄罗斯的矛盾、伊朗与以色列的对立、能源利益分配等问题依然存在。2025年上半年,区域内安全事件同比增加近11%。但“求同存异”成为会议主旋律,各国都在追求最大化共同利益。专家预计,未来五年,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经贸往来将保持年均12%以上增长,区域安全合作机制将进一步完善。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让莫迪幡然醒悟。50%的关税税率已经生效,美印关税战让印度出口企业承压,双边贸易额预计短期内下滑9%。多边合作的非零和博弈正在取代单极世界的霸权逻辑。上合组织成员国已经从最初的6个扩大到26个,覆盖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区域合作组织。印度的选择标志着全球南方国家正在重塑国际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