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生万物》近日在央视热播,收视率和讨论度都居高不下。这部讲述鲁南农村大地变迁的乡土剧,再次唤起了观众对土地的关注与热情。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的作者赵德发讲述了创作这部小说的心路历程、农民的“恋土情结”以及土地对现代社会的时代价值。
赵德发的小说《缱绻与决绝》诞生于1995年,直到近30年后才被改编成电视剧。期间经历了多次尝试但未能成功。2022年秋天,一位影视策划人向制片人和爱奇艺高层推荐,最终促成了电视剧的投资与拍摄。导演刘家成带领团队到山东莒南、沂南等地采风,决定在沂蒙影视基地取景。主演杨幂还主动提出到赵德发的家乡体验生活,住在村里学农活、做家务。电视剧去年4月正式开拍,先后在山东沂南、日照和东北长白山取景,历时半年多完成拍摄,终于在今年8月开播。
许多年轻观众被剧中绣绣和大脚“先婚后爱”、相互支撑的情感模式打动,并用网络热梗“二创”传播,剧中的方言台词也成为了网络传播的热梗。赵德发表示,他看到了短视频、网文、表情包等各种形式的二创,认为大家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表达、分享是件好事,其中不少有独到的见解。方言让剧情更生动、更接地气,山东观众觉得亲切,也让其他地方的观众觉得诙谐有趣。
对于网上质疑某些剧情存在美化地主阶级的嫌疑,赵德发认为,很多人依然对地主和穷人的形象有一种固化的刻板印象。事实上,无论是地主还是贫苦佃户,都是复杂多样的人,他们的行为并不能被阶级标签完全定义。文学和影视创作需要表现人性的丰富性,而不是简单套用旧有的阶级分析框架。
小说《缱绻与决绝》从上世纪20年代写到90年代,人物和故事很多。“缱绻”表达的是老一辈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决绝”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新一代农民逐渐背离土地、走向城市的态度。电视剧受限于篇幅,选择了1927年至1944年这一段,重点表现农民与土地的情感以及因土地带来的爱恨纠葛。这样的处理更集中、更突出“生万物”的主题——土地生养万物,同时暗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意涵。电视剧改编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展现了农耕文明的精髓,刻画了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赵德发是农村出身,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后自然要写乡土和父老乡亲在土地上的故事。1993年前后,他开始酝酿写一部长篇小说,希望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表现中国农民在20世纪走过的路程,记录他们的苦难与觉醒、追求与失落,于是有了《缱绻与决绝》。小说里有一些素材来自他从小听说的故事,还有一些是他实地采访了解到的。男主人公封大脚的原型是一个老农民,这个老农民非常迷恋土地,干庄稼活样样在行,但他对土地入社采取了坚决抵制态度。后来被迫入社后他没有了劳动热情,甚至把过去属于他的地仍当成自己的理直气壮地去收割。
封大脚把流产的胎儿埋进自己开垦的土地这个情节,表现了封大脚和绣绣与土地血肉交融,表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最深厚的情感。虽然现在一些年轻人不再觉得自己属于土地,但通过看这部剧,他们可能会意识到土地的价值不只是与老一辈农民息息相关。土地在今天还有它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土生万物,地载群伦”的根基,人类的一切关系和生存都发生在土地上。离开土地,人类无法生存。
除了乡土题材外,赵德发还写了海洋题材小说《大海风》,描写了1906年至1937年间北方沿海的历史风云,抗日战争背景下一个渔家子弟的成长故事。土地象征着农耕文明的保守与守护,而海洋则象征着冒险、探索与开拓精神。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文学、海洋文学以及科幻文学近年来逐渐兴起,以后肯定更加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