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莫迪和伊朗总统齐聚天津,与此同时,冯德莱恩在美欧贸易谈判中对中俄进行批评。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前后,国际关系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顶点。
8月22日,中国外交部公布了二十多国元首及十个国际组织领导人的名单,包括普京、卢卡申科、莫迪等重要人物,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和东盟秘书长。这次峰会的规模和影响力不亚于G20,显示了中国的号召力。
紧接着,美国宣布对两家内地公司和两家香港公司实施制裁,称这些公司帮助伊朗规避国际禁令。美国财政部长的强硬言论意在对中国、伊朗和俄罗斯施加压力,这背后的目的既是为了打击中国在海底电缆和能源合作上的布局,也是为了警告⚠️欧洲盟友不要与中俄走得太近。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也采取行动,以“数据安全”为由将中国和俄罗斯企业排除在美国海底电缆供应链之外。这一举动不仅出于信息安全考虑,还担心上合峰会可能达成新的亚欧大陆互联互通合作,削弱美国的影响力。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迅速回应,指出美方制裁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是典型的单边霸凌行为,并表示中方会保护本国企业和公民的利益。
欧盟方面,冯德莱恩发表文章再次炒作“中国威胁论”,并声称中俄会为美欧贸易战感到高兴。实际上,欧盟内部矛盾重重,钢铝关税、数字服务税、农产品、汽车和光伏等问题都存在争议。冯德莱恩的表态更多是为了缓解欧盟内部的压力。
尽管欧盟公开表示对华警惕,但在新能源和光伏领域仍与中国保持密切合作。如果切断与中国的联系,德国和法国的企业将面临巨大损失。
面对美欧的施压,中国选择冷静应对,继续强调互利共赢,不搞单边小圈子,而是邀请所有国家参与合作。从时间上看,美国的制裁和欧盟的表态都是在上合峰会名单公布后短时间内出现的,这表明美国担心的是中国通过上合平台整合亚欧资源、市场和技术,从而削弱美国的影响力。
上合峰会不仅是地缘政治的赛点,也是决定未来产业链分工的关键。美国希望通过断链和制裁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但这种做法反而促使更多国家思考如何摆脱美国制裁链条的控制。
中国的底气在于稳定的产业链、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合作项目。无论是上合峰会还是“一带一路”倡议,都是中国手中的实牌。此外,伊朗石油出口创新高,中国企业依然正常结算,显示出美元💵体系的裂痕。
印度总理莫迪参加上合峰会,不仅是经济考量,更是为了地缘平衡。印度需要与中国和俄罗斯保持合作关系,以在美欧之外留条后路。
美欧所谓的“数据安全”禁令难以阻止中国数字出海。目前,中国企业在全球海底电缆市场份额中占比三成,欧美再怎么设置障碍,也无法阻挡技术和资本的流动。
2025年的上合峰会阵容空前豪华,背后反映了“全球南方”国家抱团自救的趋势。面对美欧制裁,东盟、中亚和伊朗都在寻找新出路,谁能提供选项,谁就能成为新规则的制定者。
冯德莱恩的言论更多是为了给欧盟内部分歧找借口。欧洲内部是否愿意为美国利益买单,还需看法国农民和德国汽车工人的态度。
美国的制裁历史表明,这类措施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逼出了国产替代,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去美元💵化。中国早有准备,无论是稀土出口管理还是对美欧企业的反垄断调查,一旦启动,足以让对方头疼。
美欧当前的策略显得外强中干,一边拉拢盟友,一边内部消耗。英国脱欧、法国骚乱和美国大选乱局,使得它们难以成为世界秩序的领导者。
上合峰会现场如同现实版的“朋友圈比拼”,谁能吸引更多国家同台,谁就有资格制定新规则。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在多边场合只会变成众矢之的。
美国的制裁连环拳能否打疼中国?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1970年代对日本、1980年代对东亚四小龙,再到现在的中国,结果都是被制裁对象产业升级,而美国自身产业空心化。
欧盟是否会继续跟随美国的步伐,还是会在德国经济下滑时寻求与中国合作解困?这才是真正的博弈看点。
中国的应对策略核心在于用市场、规则和平台吸引更多的国家站队,与美国的“拉黑—制裁—断链”套路形成鲜明对比。谁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确定性,答案很快就会揭晓。
美欧的短视操作无法解决全球性挑战。全球通胀、能源危机和产业转移等问题,光靠制裁是无法解决的,反而会催生更多“去美元💵化”和“去美化”的新玩法。
2025年的全球格局不再是冷战时期的那套老把戏。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和新基建等领域,谁能提供更公平的合作方案,谁就能主导下一个十年。制裁和对抗的老路只会让自己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