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两个夏日,8月15日与9月3日,虽然只相隔半月,却承载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事。一个是为保全国体而精心设计的“终战”谎言,另一个则是白纸黑字、无可辩驳的“投降”铁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向日本民众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停止战斗。诏书中通篇使用的是“终战”一词,而非“投降”或“战败”。这种措辞是一种刻意的话术,旨在淡化其战败国的屈辱事实,将一场罪恶侵略战争的终结描绘成一种为了“拯救人类文明于毁灭”的主动、悲壮之举。这种表述极大地掩盖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必然失败的结局,没有对发动侵略表达丝毫悔意,其首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天皇制国体,避免国内秩序彻底崩溃,为后来的历史修正主义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因此,8月15日对日本而言,是其单方面定义的“战争结束日”,是一个充满模糊性和自我安慰的日子。
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正式向同盟国签署了《日本投降书》。这份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文件标题和内容中,明确无误地使用了“投降”一词。其中关键段落写道:“我等兹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日本皇军总将,承认日本国大本营及所属一切军队,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签署仪式于9月2日举行,次日(9月3日),中国当时的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三天,并于1946年将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2014年,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再次确立了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因此,9月3日对中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而言,是取得了完全、彻底、法律上无可争议的胜利的日子。它象征着正义对邪恶的审判,是侵略者最终低头认输的铁证。
日本部分势力至今仍抱着“8·15终战”的叙事,试图回避“战败”和“侵略”的实质,这是其历史观始终无法彻底端正的重要原因。他们纪念8月15日,哀悼的是“为国捐躯者”,其中就包括被定罪的战犯,而非深刻反省侵略罪行。中国和国际社会坚持“9·3胜利”的叙事,是为了捍卫历史的真相和法律的尊严。我们纪念的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3500万军民的巨大牺牲,这是我们铭记历史、维护战后国际秩序、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基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