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裁决特朗普时代的关税政策非法。法院指出,特朗普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实施的全球关税措施超越了总统职权范围。尽管这一裁决暂时推迟至10月14日生效,以待最高法院上诉,但它已经揭示了美国总统权力扩张的问题。
上诉法院的裁决核心在于《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是否赋予总统加征关税的权力。答案是否定的。该法诞生于冷战时期,旨在授予总统应对“非常威胁”的经济工具,但其立法本意并非让总统成为贸易战的单边操盘手。特朗普政府将其扭曲为贸易政策的万能钥匙,对全球挥舞关税大棒。法院判决实际上是对行政权力的一次纠偏,重申了“权力法定”的基本原则——总统不能凭一己之意重塑国会立法的边界。然而,裁决并未触及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名实施的钢铝关税,这些政策依托于《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法律基础不同。这种选择性豁免揭示了美国贸易政策体系的碎片化:总统总能找到另一条法律路径来实现其目标。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曾被支持者誉为“美国优先”的战略利器,旨在保护国内产业、逼迫贸易伙伴让步。但现实是,这些政策更多是一场零和博弈的冒险。据美国智库研究显示,加征关税的成本主要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从农机设备到日用消费品,价格普涨挤压了家庭预算,而制造业供应链的混乱更是雪上加霜。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关税未能真正扭转贸易逆差。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在关税战期间虽短暂收窄,却随全球供应链重组再度反弹。特朗普试图以强权逻辑改写贸易规则,却忽略了经济全球化的底层逻辑——关税壁垒或许能暂缓外部竞争,但无法解决国内产业竞争力不足的核心问题。
如今,最高法院将决定此案的最终结果。特朗普任内任命的三名大法官使最高法院保守派占据绝对优势,这为政府的上诉增添了变数。若最高法院推翻上诉法院的裁决,将无异于为总统的贸易权力松绑,未来行政分支可能更肆无忌惮地滥用经济紧急权力。反之,若维持原判,则可能引发国会与总统的权力重构——立法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模糊授权法案,堵住法律漏洞。无论结果如何,此案都已超越法律技术之争,沦为政治角力的延伸。特朗普团队可能会以“司法干预行政”为名煽动舆论,而民主党则可能借机推动立法限制总统贸易权。在11月大选逼近的背景下,最高法院的裁决将成为两党博弈的筹码。
美国上诉法院的裁决是对总统权力膨胀的警钟,提醒世人即使是最强大的国家领袖也需被关进制度的笼子。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暴露了美国法律体系的弹性与脆弱,更折射出单边主义贸易思维的困境。对于全球而言,这一案例具有启示意义。当经济民族主义浪潮涌动时,各国政府或许应重新审视行政权力的边界——贸易政策不应成为个人意志的玩物,而需建立在法治、多边协商与经济理性的基石之上。法院的裁决虽非终局,却已掷地有声:权力必须有其界限,否则自由与繁荣终将沦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