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诺从不敢吆喝到主动推销柠檬茶,一个月摆摊不仅赚取零花钱,更让他蜕变为自信的“小孩哥”。开学之际,他带着这份成长回归校园,展现了劳动如何锤炼孩子的沟通能力和抗压韧性。烈日下的坚持、外婆的感恩回馈,这些细节映射出社会实践远超金钱回报的成长红利。
2025年8月31日,长沙枫树山中航城小学五年级学生王以诺将暑假期间因卖柠檬茶走红的摊位带进了学校的烘焙社团展区。这位“月入4000元”的“小孩哥”现场展示手艺,引得同学们排队品尝。从最初的内向腼腆到如今的自信推销,王以诺的母亲李女士见证了孩子沟通表达能力的显著提升。他还计划升级设备,并第一时间拿出600元感谢外婆,这份责任感和感恩之心无疑是实践带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王以诺的“柠檬茶奇遇记”根植于他对厨艺的兴趣、学校烘焙社团的熏陶、家庭的支持以及长沙开放的摆摊文化。这正是学校“五育并举”理念与家庭教育良性互动的结果。儿童参与社会实践,尤其是有一定商业属性的活动,确实能催化自信心、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的养成。王以诺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学会了与人交流、成本核算、面对挫折并坚持。知识固然重要,但课堂之外的实际操作更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财商与情商。德国的实践教育也强调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与成长,培养动手能力和应对真实世界挑战的素养。
然而,我们必须警惕“儿童过早商业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童年沦为“流量提款机”,孩子可能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价值观扭曲、隐私被侵犯,甚至被异化为“数字劳工”。一些“网红儿童”案例揭示了过早接触成人世界的名利场可能导致孩子失去纯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影响亲子关系。过度奖励也可能削弱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导致兴趣异化。因此,在强调实践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为儿童参与社会实践划定清晰的边界。
平衡这种实践与商业化的张力关键在于健康引导与多方监督。家长应确保实践的初衷是孩子的兴趣与成长,而非家长的逐利。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劳动观和价值观,教会他们感恩与分享。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应积极搭建更多元、更安全的实践平台,将社团所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保护。社会和监管部门也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儿童商业活动的边界,严厉打击利用未成年人牟取暴利的行为,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清朗的社会环境。
王以诺的柠檬茶摊不仅卖出了清凉,更引发了对儿童成长路径的深思。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提供真实而有意义的体验,让孩子在实践中找到自我、建立自信、学会感恩。如何为孩子们创造既能激发潜能又不受商业化侵蚀的实践空间,是摆在所有家长、学校和社会面前的共同课题。我们能否在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的同时,筑牢保护的堤坝,让每一个“小孩哥”、“小妹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快乐、有尊严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