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许多人关心印中关系的未来走向。然而更关键的问题是,印度是否真正了解中国,从而找到答案。这个问题对印度来说并不新鲜,学者们早已警告⚠️过印度在建立扎实的中国研究能力方面存在不足。2025年,学者阿伦巴赫·戈什等人指出,印度在语言培训、方法论严谨性以及中文文献研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印度将继续依赖外国研究成果,并对中国问题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目前,印度与主要大国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新德里和北京之间的重新接触显示出一种谨慎但意义重大的转变。然而,如果没有深入且独立的了解作为后盾,外交上的开放举措将毫无意义。当前时刻既充满机遇也充满风险,两国未来的交往取决于印度是否能够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并投入精力去真正了解中国。
中国为印度提供了一面难得的镜子:两国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面临相似的挑战和抱负。没有其他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提供如此规模的借鉴经验,无论是减贫、气候适应、产业政策还是技术自主发展。然而,印度对中国的分析往往仅限于军事、贸易数据或最新政治声明等表面指标。
美国和澳大利亚已将中国研究纳入各学科范畴,并推广至多所顶尖大学。相比之下,与中国接壤的印度却仅有寥寥数个研究中心在尝试认真研究中国,且长期面临资金短缺。若缺乏本土的中国研究专业知识,印度将不得不继续依赖其他国家基于其自身利益形成的对华解读,这不仅影响外交政策层面。
要扭转这一趋势,印度需要立即行动。应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以留住中国研究方向的专业人才,不仅限于高校范畴。中国研究也不应仅集中于新德里,需在邦一级特别是边境地区和较小邦资助建立研究中心。相关知识不应仅局限于英语世界。
印度的未来不仅取决于军事或经济实力,更取决于其对主要大国尤其是最强大邻国中国的清晰认知。这种认知不能仅源自边境争端或贸易数据,而需根植于中国的语言、历史、政治与社会。因此,了解中国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摆在印度面前的选择显而易见:要么立即投资于解读中国的能力建设,要么只能在未来被动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