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别让代劳偷走孩子的劳动课 劳动教育缺位警钟!近日,一则“家长可接龙打扫教室或请保洁”的通知引发广泛热议。有家长无奈感慨小时候自己打扫,现在还要帮孩子打扫。网友不解,当年六岁就能跟着老师搞卫生,如今孩子为何没了这份能力?这场争议表面上是关于谁来打扫教室,实际上揭示了劳动教育在校园场景中的缺失。当家长代劳、保洁接手成为常态,本该属于孩子的“劳动第一课”或许正在被悄悄偷走。
开学打扫找“代劳”已成为普遍现象。小学号召家长参与打扫,部分中学、高校甚至出现“家长帮整宿舍”。擦黑板、扫地面等本属学生的任务成了家长的义务,还衍生出“请保洁代劳”的付费服务。这种“代劳”行为常被包装成一种“关爱”,家长既怕孩子受伤,又嫌劳动浪费学习时间;学校为规避安全责任,也倾向于选择更“高效”的保洁清理。然而,当“自己的教室自己扫”变成一句空谈,劳动教育的种子也就此被搁置。
学校的责任规避与引导缺位是“代劳”现象的重要原因。部分学校为避免纠纷,主动降低劳动要求,把任务转嫁给家长;还有学校缺乏系统劳动教育设计,仅将打扫当“任务”,不教方法、不引导意义,让劳动沦为形式。与此同时,家长的过度保护与能力焦虑也助长了这一风气。“精细化养育”下,家长担心孩子劳动受伤、弄脏衣服,又焦虑打扫耽误学习,将劳动视为负担。在“成绩第一”观念里,劳动教育成了附加项,家长宁愿多跑腿、多花钱,也不让孩子受累。
让孩子参与开学打扫,其意义远超清洁教室本身,更是培养学生形成“劳动光荣”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孩子而言,打扫教室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责任启蒙,是与同学分工协作的意识培养,更是在汗水与成果中建立的“劳动创造价值”的认知。因此,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将开学打扫教室纳入劳动教育计划,根据孩子年龄设计分层任务,并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通过提前排查安全隐患、教授防护知识,消除安全隐患。家长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打扫卫生不是吃亏,而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敢于放手,把动手权真正地还给孩子。
开学季的教室,本该是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别让家长的代劳、保洁的接手,偷走孩子在劳动中成长的机会。唯有让孩子亲自动手、亲身实践,才能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真正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