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存款“搬家”现象逐渐显现,多家券商研报指出,居民存款正持续向基金、理财等资管产品转移。从最新财报来看,今年上半年,主要商业银行个人存款余额合计为112.07万亿元,同比增加11.9万亿元,其中工行和农行增幅显著。与此同时,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上半年存款定期化趋势依然存在。但随着存款利率持续走低,加上定存集中到期重定价,银行负债端成本有望较大幅度改善。数据显示,上述13家银行的存款平均成本率为1.61%,较去年同期下降34BP。尽管如此,多数银行净息差仍存在压力,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42%。这主要是受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因素影响。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表示,存款搬家是居民将银行存款转移到其他资产的过程,需要看到存款下降及流向其他资产。上半年,国内大行的存款并未出现明显下降。第一财经统计了13家主要商业银行的数据,上半年末这些银行的存款余额合计为187.4万亿元,同比增加13.78万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合计为112.07万亿元,同比增加11.9万亿元。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个人存款余额增长最多,分别增加2.31万亿元和2.3万亿元。
进入下半年,存款规模拐点似乎已经开始显现。央行发布的7月金融数据显示,当月居民部门新增存款减少1.1万亿元,而非银机构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存款流出迹象显露,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迎来扩张机遇。以招商银行为例,上半年该行的理财代销余额为4.3万亿元,同比增长8.8%。农业银行上半年代理业务收入增长62.3%,主要由于深入推进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理财和代销基金收入增加。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较去年年末增长约7000亿元。中信证券明明团队估算,7月末银行理财规模环比超预期增长约2万亿元至32.67万亿元。主要由于三年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引发的存款再配置,以及存款利率降幅快于理财收益率降幅,提升了理财产品的相对吸引力。
存款部分分流至理财市场后,银行的中收业务规模开始上升。上半年,上述13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合计为3804.53亿元,同比增长3.18%。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7亿元、39.31亿元和25.22亿元。不过,有6家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出现下滑,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下滑7.26亿元和5.42亿元。
存款“搬家”趋势渐显,背后是存款利率的持续走低。近年来,存款利率经历了多轮调降。广发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倪军认为,一方面居民投资存款类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相较以往已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存款面临股债市的虹吸分流影响,存款存在边际上的活期化、非银化趋势。
此前,由于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显著,存款降息对银行负债端成本的改善存在滞后性。按照计算,2025年上半年上述13家银行的定期存款占比约为59.7%,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业内认为,银行负债端正经历2022~2024年存款定期化后的集中到期重定价。倪军预计,居民定存中2~3年期占比较高,因此2022~2023年居民定存存入高峰可能将于2025~2026年形成到期高峰。
在银行财报中,亦可看到存款成本端的变化。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13家银行的存款平均成本率为1.61%,较去年同期下降34BP。这些银行的存款平均成本率均下探至2%以下。邮储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存款平均成本率分别为1.23%和1.26%,处于行业较低水平。平安银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率同比下降幅度在35BP以上。
银行还在通过各类方式压降成本。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表示,今年紧抓同业存款利率自律契机,重点发展低成本的同业活期存款。上半年同业存款超过1200亿元,形成新的高效增长极。同时着重拓展自营存款,上半年自营存款同比多增近1300亿元,为资产负债有效扩表奠定了基础。平安银行副行长项有志也表示,负债端必须作为当前一个重要工作,过去的负债成本特别是存款成本相对较高,应该要降下来。
负债端成本下行,暂时未能改变银行息差下行趋势。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环比继续收窄,降至1.42%。此次披露的财报数据也显示,上半年,上述13家银行中,除了民生银行外,净息差均出现下滑。具体来看,除邮储银行净息差继续保持在1.7%以上外,其余国有大行净息差均已降至1.5%及以下。股份行中,除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上半年末的净息差分别为1.88%、1.8%,其余银行均降至1.8%以下。
各家银行在近期财报、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普遍提到了资产端的影响。比如,中国银行提及,主要是受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及外币降息等因素影响,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下降48个基点等原因。建设银行表示,主要是受LPR调降、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环境下行业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客户贷款收益率同比下降;叠加市场利率中枢下行带动证券投资收益率下降,生息资产收益率有所下降。不过,多数银行一季度净息差承压严重,二季度息差降幅普遍已趋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