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有人提出疑问:既然日本在8月15日就发布了“终战诏书”,为什么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日设在9月3日?这背后涉及一场政治博弈。
1945年8月,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发布了一份《大东亚战争终结诏书》。这份文件并不是投降书,而是“终战诏书”。日本天皇试图把自己塑造成推动和平的形象,声称是为了世界和平和民族大义才停战,对侵略罪行和屠杀暴行未作任何道歉。
日本作为战败国,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中就有30多万同胞遇难。日本在中国的烧杀抢掠长达14年,怎能用“终战”二字草草了结?这也为日本军国主义埋下了隐患,导致一些日本政客至今仍敢祭拜靖国神社,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战争带来的罪恶。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字投降,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亲眼见证了这一时刻。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帷幕。由于当时通讯不畅,这个消息直到9月3日才传到国内,中国人民得知后举国欢庆。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确立每年的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虽然通讯不便是一个历史巧合,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话语权之争。如果将8月15日定义为胜利日,以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可能会宣扬是日本及时停火止战,从而产生许多奇怪论调。
9月3日,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就是要告诉世人,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抗击日本侵略者,经过14年的艰苦奋战,在东方主战场歼灭日军150多万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