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省份发文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支出侧重哪些领域 改革力度显著加大!在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纷纷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以打破财政支出固化格局,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山东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方案》,提出16项重点任务,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逐步打破当地财政支出固化格局,提升预算管理质效,增强财政统筹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去年中央提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以来,已有江苏、浙江、湖南、吉林、宁夏、内蒙古、甘肃、江西、安徽、辽宁、山东等十多个省份公开发布相关文件,更多省份也已实际开展这项改革。
预算体现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目前中国政府一年预算支出规模超过50万亿元,其中大部分由地方政府支出。现行的预算编制主要采取基数预算,即以部门单位上年度预算收支为基数适度增长。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保持了预算收支的连续性,工作量小,易于操作;但也会造成财政支出固化,影响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益。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减税降费、楼市土地市场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预算紧平衡特征凸显。为此,去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也将“零基预算改革”写入其中,支持地方在支出标准、绩效评价等关键制度上积极创新。
各级政府的部门预算和政府预算编制中普遍存在“基数加增长”问题,各部门和各领域的支出呈现固化格局。而零基预算理论上完全按因素法编制预算,全方位打破部门和单位的可支配财力预期,动态调整支出总额和结构,通过有保有压,打破各类支出齐头并进的增长格局。
从目前地方政府的零基预算改革部署上看,改革力度显著加大。例如,《山东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方案》提出全面取消支出基数,所有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点编制。安徽省则在今年4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实施意见》,将改革范围从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并延伸至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现全覆盖。
在全面取消支出基数后,各地在支出优先顺序安排上有各自做法,但都优先保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即“三保”)和债务还本付息支出。例如,《江苏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方案》提出,各类项目原则上按照“三保”支出、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党委政府年度重点保障事项支出、部门必须开展的专项业务支出、一般事业发展支出和其他支出等依次排序,根据当年财力状况顺次安排预算。
山东则实行支出清单管理,将“三保”和债务还本付息作为必保支出单独核定,其他支出事项汇总编制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政务运转“四张清单”,清单内按照“分支领域—政策任务—具体项目”的结构实行分级管理。各部门申报预算时,对同一领域内的政策任务要按轻重缓急分类,并对具体项目进行排序。
多位地方财政人士表示,零基预算改革实质上会对部门利益进行再调整。此前一些部门单位认为自己的事情最重要,在基数预算模式下会积极争取预算资金,造成支出固化。而近些年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省级政府通过零基预算改革打破这一格局,从更高视角按轻重缓急分类安排预算,强化大事要事保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部门单位也愿意配合。
零基预算改革推进中的难点之一是相关支出标准缺失,因此各地在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时都要求健全支出标准体系。例如,《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建设,构建以基本支出标准、项目支出标准、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标准、资产管理标准为主体的财政支出标准体系,使支出标准成为预算安排的基础依据。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表示,今年利用新制定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和运维支出标准审核项目预算,节省了大量财政资金,使项目预算从“估算”变为“按标准科学测算”。
实践中零基预算改革仍有不少难点,从国内外实践来看,零基预算更多体现为运用其理念完善预算管理,并不是全部从零开始编制预算。因此,零基预算改革应循序渐进,与其他改革协同推进。目前一些省份陆续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如山东计划2025年至2026年在省本级和部分市县开展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跟进改革,2027年起省市县三级全面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