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内无人驾驶环卫装备企业上海仙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商信息发生了变更——公司本部从上海市松江区迁至浙江嘉兴市南湖区,并更名为嘉兴仙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这一变动源于浙江省装备母基金旗下华睿装备子基金的战略投资。业内认为,此举旨在降低运营成本并借助浙江省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政策支持促进企业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上海迁至长三角其他城市,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化工日化等领域。上奇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上海市跨市迁出企业达12436家,平均每天有5.6家企业迁入苏州。奉贤区、浦东新区和闵行区是迁出企业较多的区域,而苏州市、北京市和杭州市则是迁入前三名。
调研发现,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背后既有企业为降低成本的主动选择,也得益于江浙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当前,这些城市正从资本投入、政策优惠、资源支持、营商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在争夺上海外溢产业资源的竞争中愈发激烈。这场“竞赛”并非零和博弈,通过比拼政策创新和服务效率,各城市在竞争中相互促进,推动了整个区域产业能级的跃升。
以安赐环保为例,这家专注于环保解决方案设计的高新技术企业因在上海无法继续开展实验而迁至安徽省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当地负责人理解企业的业务需求,并帮助企业申请实验室,最终成功吸引企业落户。类似地,许多企业出于成本考虑选择迁至生产成本更低的城市,如安徽宿州等地。
苏浙皖成为上海迁出企业的主要承载地,涉及行业包括机械设备、化工日化、医疗医药等。不少上海企业因扩大规模和产能的需求而另寻他地。上海则希望提高产业附加值,发展高精尖产业,构建“3+6”的新型产业体系。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增大,一些高能耗、有污染的传统产业被要求转移。
江浙地区的税收优惠和人才补贴力度大,对上海企业具有吸引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吸引优质企业落地,完善产业链,助推产业升级。此外,人才也是关键因素,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吸引人才,构建全周期服务生态。
激烈的招商竞争促使招商人员深入了解企业诉求,随时准备出击。江浙皖的产业也在加快升级,从传统制造业转向高科技产业。多个产业集群崛起,形成跨省域协同发展的模式。例如,生物医药领域在江苏、上海、浙江形成多点联动,集成电路领域则各有侧重,通过差异化定位形成合力。
尽管如此,由于统一大市场的尚不完善以及行政区划割裂等因素,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协同仍需加强。未来,如何进一步升级产业协同发展将成为各个城市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