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带真的北抬了吗?降雨带从南方移到了华北!今年汛期以来,北京的雨一场接一场。从6月1日入汛至9月2日,全市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82.9%。不仅北京,京津冀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今年都处于多雨状态。北方雨水多引发了公众关注,有一种观点认为,雨带已经北抬,北方气候“南方化”。
今年夏天,北方地区的雨水格外多,小雨不断,大雨、暴雨也不少。7月23日至29日,北京经历了一场持续7天的极端强降雨天气,降雨持续147个小时,7天下了平时一年近四成的雨;8月18日至21日,京城连续四天发布暴雨预警,雨水每天现身;8月26日至27日,北京一场暴雨持续时间达到30个小时;8月的最后一天,雨水仍未停歇,一场疾风骤雨还夹杂着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社交平台上,网友们发出这样的感慨和疑问:“这个夏天北京的雨水真多啊”“北京怎么跟南方一样多雨了”“感觉今年南方的雨都下到北方来了”“降雨带从南方移到了华北”。频繁下雨让北京人也感受到了“大夏天,衣服洗了竟然第二天都不干”,还有家庭在今年添置了除湿机。更有意思的是,不少网友晒出了自家院子里长出的蘑菇和木耳。
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华北雨季于7月5日开始,较常年偏早13天;于9月2日结束,较常年偏晚16天;雨季持续时长59天,创1961年以来历史新高。其中,8月27日为单日降水最强。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七下八上”的主汛期期间,内蒙古河套地区至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北京大部、天津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均偏多了一倍以上。预计9月,华北、东北大部、西北部分地区多雨态势仍将维持。
北京的降雨统计数据显示,从6月1日入汛至9月2日,北京累计降水量达695.9毫米,比常年同期的380.5毫米偏多82.9%,比去年同期的642.9毫米偏多8.2%。气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8月以来,北京平均相对湿度为78.6%,为近十年历史同期第一位。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首席预报员支蓉表示,雨带北抬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不是线性持续的。20世纪80年代,夏季北方降水显著区域位于东北北部至内蒙古东北部附近;20世纪90年代则南移至内蒙古中部至华北北部附近;到了21世纪前10年,北方主雨带位置集中在黄淮地区附近;而从2011年以来,北方主雨带位置则集中在华北地区附近,降水量整体较常年同期偏多,也为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提供了背景。
雨带北抬,从气象上来说,是指副热带高压系统北移,导致降雨区域从南方转向北方。这一现象近年来在北方地区汛期呈现增多增强的趋势。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室高级工程师李柔珂透露,近年来我国范围内的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虽然年平均降雨量变化不大,但极端降雨事件在变多,降雨的时空分布更加集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陆地强降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1世纪强降水频率或比例可能进一步增加。
如果雨带长时间集中在华北附近,北方城市该如何应对?北京建筑大学海绵🧽城市研究院副院长王文亮表示,北方城市仍需总结应对强降雨天气灾害的经验,建立完备的“三防”体系,即人防、物防、技防。人防包括安全意识和制度机制;物防是工程措施,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技防包括气象预报预测、管网和河道水量监测感知、排水防涝模拟评估等。
王文亮强调,在“三防”体系里,物防是基础,城市的排水系统需要进行系统分析,进行排水能力评估和内涝积水评估。解决管网问题还不够,城市要有调蓄空间,统筹地上地下,加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地势较低的公园、水体、绿地等在不下雨时是城市的景观和市民的娱乐休闲场所,但在下大雨时应发挥临时调蓄雨水的功能。
应对频发的强降雨,北京一直在努力提升城市解决内涝积水的能力。北京市水务局海绵🧽城市工作处副处长孟杨表示,首先从源头上消纳雨水,如修建下凹式绿地、铺设透水砖、设置植草沟和配套建设蓄水池等。其次畅通雨水排放路径,对雨水管网进行隐患消除和升级改造,对雨水箅子开展平立结合改造。另外,北京还在提高末端蓄滞功能,如西郊砂石坑雨洪利用工程,既能在暴雨来临时拦蓄洪水,又能作为市民的亲水休闲公园。
有效解决积水内涝问题的“十五五”海绵🧽城市规划预计明年二季度前发布。“十五五”末全市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比例有望由“十四五”末的40%提升至60%,届时积水内涝应对措施将更加完善高效,城市“韧性”水平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