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众瞩目的庆典背后,绚烂的色彩与仪式往往源自无数人的汗水与坚持。8万只气球在天安门广场腾空而起时,观众看到的是色彩斑斓的画面,而这些气球的背后是600名北京警察学院师生两个月的日夜训练,平均每只气球充气与捆扎的时间为7到8秒。
此次放飞活动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确保零失误和最佳视觉效果,警院师生们在暑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密集训练。他们被分成两人一组,每组负责约450只气球,从最初的生疏到后来的熟练操作,单个气球平均用时稳定在7到8秒之间。
气球规格统一,直径约为26厘米,选用100%可降解的水滴状乳胶材料,并充以安全氦气,以兼顾升空性能与环保要求。整个过程由100个金属球笼阵列摆放,通过旗语口令实现“同时开启、分层升空”,避免气球扎堆。
训练强度极大,从体能到精细操作,学生们的手磨破了无数次,但他们以“光荣与骄傲”坚持到底。这些准大二、准大三的学生平时就以纪律与训练为底色,接到特殊任务后迅速从课堂转入“战场”,完成了从学生到“仪式保障者”的角色切换,诠释了“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职业精神。
这次活动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许多人点赞幕后英雄,认为所有高光时刻都有无数默默无闻的人在托举。也有人关注环保问题,讨论可降解材料与氦气是否真能避免污染,以及高空破裂后的碎片去向。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由北京警察学院师生承担此类任务,在2019年国庆70周年和2025年建党百年时,他们同样出色地完成了气球幕墙的放飞工作。
9月3日,阅兵结束后,《歌唱祖国》声中,100个球笼依次开启,红、橙、黄、绿、深蓝、浅蓝六种颜色的气球分层升空,与8万羽和平鸽共同完成这场“空中仪式”,向历史致敬、向和平致意。当我们为那几分钟的绚烂欢呼时,更应记住这600名师生在台下的两个月、90分钟、7到8秒,以及每一次磨破与坚持。在“看得见”的荣耀背后,是“看不见”的责任与担当——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点赞与铭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