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法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态度愈发强硬,引发以色列强烈反弹。9月5日,以色列副外长莎伦·哈斯克尔表示,关闭法国驻耶路撒冷总领馆的计划已提交给总理内塔尼亚胡。哈斯克尔称,此举是对法国计划在本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回应,并称法国此举是“送给哈马斯的一份礼物🎁”。
法国冒着与以色列关系恶化的风险推动加沙停火并承认巴勒斯坦国,背后有其对内政策和对外战略的考量。法国意图彰显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际责任与政治信念。当前,巴以局势因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强硬政策陷入僵局,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持续恶化。法国支持以联合国决议为基础的“两国方案”,不仅意在表现对国际法和主权规则的尊重和维护,还试图在反对暴行、缓解人道危机方面发挥引领作用。马克龙提出的以色列停止对西岸的非法殖民、分步走实现加沙和平等主张具有象征意义和实际号召力。法国外长巴罗表示,法国不会单独行动,而是希望争取更多国家共同加入和平进程。显然,法国试图在巴以问题上传递一种以多边主义促和平、以人道优先缓解苦难的政治立场,并以此寻求国际共鸣。
法国也希望强化自身在中东事务中的话语权。巴以问题关乎法国的地区战略利益,持续的冲突不仅损害了法国在中东的经济与安全存在,更可能削弱其长期以来在该地区的特殊影响力。通过倡导“两国方案”推动停战,稳定地区局势,并促进伊朗及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对话,可以凸显法国作为地区冲突调停者的角色。选择在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也是希望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刻下法国印记,重申其不可或缺的大国角色。
法国政府的决定也体现出追求独立外交战略的特征。一方面,随着加沙形势持续恶化、国际社会对以色列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马克龙政府需明确划清与内塔尼亚胡激进政策的界限。另一方面,此举亦是向美国发出的明确信号。美国新一届政府上任后,跨大西洋关系日趋疏离,而法国一直主张欧洲战略自主。加上美国与以色列一道在巴以问题上指责法国,试图用“反犹主义”道德绑架法国对外政策,反而为法方提供了彰显自主立场的机会。
马克龙政府此举也有国内政治层面的考量。尽管法国传统上与以色列保持友好关系,但政府也需回应国内民意诉求。法国拥有欧洲最大的穆斯林群体,巴以冲突已对国内族群关系产生“蝴蝶效应”。冲突爆发初期,穆斯林群体曾因法国支持以色列的立场发起大规模抗议,并获左翼联盟声援。为平衡政治压力、安抚民众情绪,马克龙政府也不得不调整外交姿态,并将承认巴勒斯坦国作为一个重要抓手。
法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强硬态度面临多重因素考验。法以关系陷入僵局,来自美国的压力也不容忽视。尽管多国赞同法国立场,但若无法推动对以色列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制裁措施,法国所倡导的和平方案可能沦为“空中楼阁”。美以协同施压以及欧盟各成员国在巴以问题上的固有分歧可能加剧欧盟内部矛盾。在欧盟寻求共同外交政策的背景下,此类分歧可能削弱法国在该地区的外交动能。此外,法国国内族群对立的风险上升。作为欧洲穆斯林和犹太人口最多的国家,法国社会在此议题上立场高度分化。若外交举措未能缓解国内矛盾,反而可能激化社会对立,给马克龙政府带来更大压力。
法国推动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倡导加沙停火,旨在彰显国际责任、强化中东话语权、坚持战略自主并回应国内民意。这既是一场外交博弈,也是国内政局对法国政府的考验。其后续发展不仅关乎中东和平进程,也将检验欧洲战略自主的实际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