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看血月 自然奇观引热议!9月7日深夜至8日凌晨,我国多地夜空上演了一场罕见的天象奇观——月全食。从初亏到复圆,月亮被地球影子缓缓“吞噬”,最终化作一轮暗红色的“红月亮”,持续近一个半小时。北京、武汉、成都等地的公众纷纷抬头仰望,用镜头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景象。『社交平台』上,“红月亮”迅速登上热搜,有人惊叹宇宙之美,也有人忧心忡忡:“血月当空,是不是要出大事了?”
这种担忧并非个例。每逢月全食出现“红月亮”,网络上总会出现“血月预示灾难”的说法。有人翻出古籍记载,称历史上王朝更替、战乱瘟疫前都曾出现血月;也有人引用《圣经》中的末日预言,将红月亮与世界终结联系在一起。但天文学家明确指出:所谓“血月”并非常用科学术语,它只是月全食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光学现象,与吉凶祸福毫无关系。
北京天文馆原馆长朱进强调,“血月”这一说法在专业领域并不存在,容易引发误解。准确的说法应是“月全食期间的红月亮”。当太阳、地球、月球几乎排成一条直线时,地球挡住了太阳直射月球的光线,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区,便发生月全食。此时,太阳光虽无法直接照射到月球表面,但部分光线会穿过地球大气层,发生折射和散射。其中,蓝紫光波长短,易被大气散射掉;而红光波长长,穿透力强,能绕过地球边缘折射到月球上,再反射回地球,于是我们看到的月亮就呈现出暗红色或铜红色。
这一过程类似于日出日落时天空变红的原理。只要天气晴朗、观测条件良好,每次月全食的全食阶段都能看到红月亮。其颜色深浅受地球大气状况影响——如果大气中尘埃较多,比如火山喷发后,红光折射更强,月亮可能显得更红。但这仍是自然变化,不具任何象征意义。
“红月亮=灾难”的观念之所以根深蒂固,可以追溯到人类对天象的早期认知。在科学尚未昌明的时代,人们无法解释月食的成因,便将其视为“天狗食月”或“天神震怒”。中国古代《京氏妖占》有言:“月变色,赤为争与兵”,认为红色月亮预示战争与动乱。《后汉书》也记载“事天不谨,则日月赤”,将天象异变归因于人事失德。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恰好与月全食时间接近,如1644年明朝灭亡、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均曾出现红月亮,这些巧合被后人不断强化,逐渐演变为“血月招灾”的民间信仰。
在西方,《圣经·启示录》中写道:“日头变黑如毛布,满月变红像血。”这一描述使“血月”成为末日征兆的象征,与地震、陨星等并列。中世纪欧洲甚至流传血月之夜吸血鬼将苏醒的传说。这些文化叙事跨越时空,在现代『社交媒体』中借尸还魂。短视频平台常有内容宣称“血月不能出门”“孕妇需避讳”,虽无科学依据,却因神秘感和恐惧心理而广泛传播。
事实上,月全食是一种可精确预测的周期性天文现象。据天文测算,上一次我国可见全过程的月全食发生在2022年11月8日,而下一次要等到2028年12月31日。此次2025年的月全食,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完整观测,实属难得。科学家不仅能够提前数年计算出每一次月食的时间、范围和持续长度,还能通过观测月球表面的亮度变化,反推地球大气层的状态,甚至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面对“红月亮”,我们真正该做的是理解与欣赏。它不是灾祸的预告,而是地球与月球在宇宙中一次精准的光影共舞。它提醒我们,在浩瀚星空面前,人类曾何等渺小;而今天,我们已能用科学揭开它的面纱。下一次当“红月亮”升起,请不必闭门不出,不妨走出家门,抬头仰望——那抹温柔的红,是大气层折射的阳光,也是理性战胜迷信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