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有多大力 能源安全的新选择!中国和俄罗斯最近签署了一项超级大单,计划建设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有人认为这是战略胜利,也有人担心过度依赖。但大多数人对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具体意义并不清楚。
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点亮整个北京市10个月的用电量,或者约3600万吨管道天然气。对比来看,2024年中国进口液化天然气(LNG)7665万吨,花费3136亿元,单价约4.09元/公斤;而进口管道天然气5504万吨,仅花费1502亿元,单价约2.73元/公斤。管道气比LNG便宜三分之一以上。LNG需要冷却到零下162度变成液体,用特殊船只运输,再重新气化,成本较高。而管道气直接输送,稳定可靠,不受天气和国际局势影响。
实际上,中俄之间已有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在运行,每年向中国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新协议不仅新增一条500亿立方米的管道,还将1号管道的输气量从380亿提升到440亿,远东线的输气量从100亿提升到120亿。算下来,俄罗斯每年对华输气总量最高可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中国2023年天然气总消费量的近三分之一。俄罗斯同意对华出口天然气价格低于对欧输气价格,因为东西伯利亚的气田离中俄边境更近,运输成本更低。
西伯利亚力量2号从2006年开始规划,直到现在才签成协议,主要卡在价格和路线问题上。最终市场决定了价格,俄罗斯失去欧洲市场后,中国成为其最大客户。路线方面,三方达成共识,这条500亿立方米的管道将借道蒙古,形成中俄蒙三方合作。
这次协议继续采用50%卢布、50%人民币的结算方式,绕开了美元💵这个中间商,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了对西方金融体系的依赖。目前,中俄能源贸易已有三分之一以上采用本币结算。
虽然有人担心大量依赖俄罗斯天然气会带来风险,但实际上中国天然气进口渠道多元化,包括中亚、缅甸以及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等国的LNG。即使西伯利亚力量2号建成,俄罗斯也不会成为中国唯一的天然气来源。管道气的稳定性远高于LNG,且500亿立方米在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面前不算多。2023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约3600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约40%。即使全部1200亿立方米都来自俄罗斯,也只占中国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是30年的长期合同,价格稳定有保障。
北溪管道被炸后,欧洲失去了最便宜的天然气来源,不得不转向更贵的LNG。俄罗斯则将能源出口重心东移,中国成为其首选。中俄合作建立在更平等的基础上,双方相互需要。尽管受到西方制裁影响,2025年上半年中俄贸易额仍达1064.88亿美元💵,同比下降9.1%,但在当前国际环境下,这已经是个不错的成绩。
理性看待,没有哪个国家的能源供应是100%安全的。美国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欧盟转而依赖美国LNG,价格却高得多。对中国而言,能源安全的关键是多元化。增加俄罗斯管道气比例,同时保持中亚、缅甸等陆上管道,以及LNG海上通道,这才是真正的能源安全策略。
西伯利亚力量2号不是替代其他渠道,而是增加一个更稳定、更便宜的选择。对普京来说,中国是俄罗斯能源出口最重要的救命稻草。对中国而言,这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中俄还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化合作,互补优势。务实比口号更重要,能源安全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管道、LNG船和电站。冬天晚上回家,拧开燃气灶就能烧水做饭时,背后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构成了真正的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