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坛正面临“政党轮替”吗 权力更迭背后的文明叩问!2025年9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以“不愿党内分裂”为由宣布辞职,结束了他不足一年的任期。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自民党自1955年建党以来首次在众参两院同时失去多数席位,也揭示了日本政治结构危机的一角。从“政策通”到“跛脚鸭”,石破茂的政治命运转变反映了日本社会矛盾与体制痼疾的集中爆发。
石破茂的执政起点充满挑战。2024年10月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失去了单独过半的优势;2025年7月参议院选举更是遭遇历史性失败,执政联盟仅获47席,远低于半数门槛。经济困境如核心CPI连续18个月超过3%、大米价格暴涨20%、家庭食品支出占比创44年新高,让选民对“安倍经济学”遗产彻底失望。年轻选民(18-29岁)投票率仅为37%,其中62%倒向新兴政党,显示出“世袭政治”与“门阀体制”的合法性危机。
自民党内部早已暗流涌动。麻生太郎派系联合岸田文雄旧部组成“倒石联盟”,直言“首相应为败选负责”。茨城、枥木等11个地方支部公开施压,要求石破茂下台。党内权力斗争甚至波及外交决策——石破茂在日美关税谈判中先强硬拒美25%关税,后妥协至15%并承诺5500亿美元💵投资,被批评为“外交投降”,导致冲绳民众支持率暴跌12%。派阀利益凌驾国家利益的现象最终使石破茂成为牺牲品。
石破茂多次公开抱怨当首相比阁僚辛苦好几倍,几乎没有时间睡觉。然而,在2024年11月国会指名选举时,他却被拍到打瞌睡。这种反差折射出日本首相面临的系统性困境:既要应对在野党的牵制,又要调和党内派系,还要处理经济民生问题。他的“政策通”形象也成双刃剑——过度依赖技术官僚制定政策,反而疏离了民众情感,最终在“国家危机”的自我认知与民意背离中走向崩溃。
石破茂辞职后,日本政坛陷入“权力真空”。自民党需在172名议员中启动总裁选举,小泉进次郎、高市早苗等派系领袖虎视眈眈。而在野党立宪民主党、日本维新会拒绝联合组阁,多党混战格局初现。更危险的是,极右翼政党“参政党”异军突起,以740万票成为第三大党,其排外主张与『社交媒体』动员能力可能重塑日本政治生态。分析认为,日本可能重演1993年后的“十年九相”乱局,政策连续性恐遭重创。
石破茂的辞职不仅是个人事件,也是日本老龄化社会结构性矛盾的缩影。非正规就业者占比近40%、外籍劳工填补“日本人不愿干的岗位”、养老金压力持续加剧等问题,使得民众对体制的信任土崩瓦解。石破茂在非洲发展会议晚宴上感叹“当首相太累”,恰似整个日本精英阶层的集体叹息——他们既无力扭转少子化趋势,又困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博弈,最终在民粹浪潮中成为牺牲品。
石破茂的谢幕既是日本政治周期律的必然,也是全球化冲击下传统强国的身份焦虑。随着“安倍时代”的强人政治遗产耗尽,日本需要直面少子老龄化、经济停滞与民粹崛起的夹缝中重建国家认同与改革共识的问题。或许正如石破茂所言:“日本正处于国家危机。”但危机之中,是否孕育着打破派阀桎梏、重构政经秩序的契机?答案仍在迷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