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身怀绝技”的教师正在悄然“走红”。课堂之内,他们是三尺讲台上深耕学术的引路人;课堂之外,他们又是美食考古者、虫子诗人、球场健将、非遗手作人。这些教师为何受到关注?背后折射出人们对老师怎样的期待?
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张良仁从事考古学研究与教学30余年,在学术领域深耕不辍。2023年他入驻某视频平台,发布300条视频,拥有近200万名粉丝。他以独特的“美食考古”视角,在短视频平台掀起一波文化热潮。张良仁在南大开辟了一个饮食考古研究方向,聚焦汉、南北朝、隋唐以及两宋时期的饮食文化。随着视频走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考古学产生兴趣,甚至有人咨询报考他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清晨的随园校区,南京师范大学自然艺术研究院院长朱赢椿蹲在菜园的篱笆边,倒捏着一片被啃出窟窿的叶子。这片叶子上弯弯曲曲的痕迹,在他眼里是那群特殊“虫子学生”留下的“作业”。朱赢椿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一本耗时数年完成的《虫子诗》。这本“奇书”的全部内容来自虫子创作的咬痕。作为教师,朱赢椿在教育中倡导“慢感知”的理念,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催促和填充,而是留白和唤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教师陈良在“苏超”之旅已过半,他白天在学校给学生上课,晚上还要赶赴常州训练。陈良最难忘的是第五轮常州对阵南京的那场雨战。这份赛场上的韧劲已成为他课堂上的“秘密武器”,他常以扑救为例,向学生传递坚持与协作的意义。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徐志辉的科研之路也是在球场上开启的。20年前,他因为打球认真引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其荣的注意。如今,徐志辉既是实验室里严谨的科研人,也是球场上活跃的运动员。他觉得,大学老师和学生的缘分不该只在课堂上,打球和跑步时聊科研、聊生活,比在办公室里更亲近。
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的闻燕老师生动诠释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课堂上她是严谨的生物化学教师,课堂外则是痴迷传统文化的“手作达人”。她将手工创作的细腻融入科研教学,依托学校桑蚕优势学科,设计了以蚕桑文化、非遗技艺为核心的实践活动,极富创意的课程已成为校园里最受欢迎的特色课程之一。
64岁的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退休物理教师唐守平用简单材料演绎“超导体悬浮”等神奇现象。2025年退休后,为了改变孩子们对物理“枯燥难懂”的印象,唐守平专门租房搭建摄影棚,拍摄趣味实验视频。如今,唐守平的账号已拥有超百万粉丝,累计获赞600多万。最让他欣慰的是,曾经害怕物理的孩子开始追看他的视频,还主动动手做实验。
这些教师年龄不同,方式各异,却都以“跨界”之姿重新定义教育的内涵——让学习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成为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他们用热爱照亮学生的兴趣之路,用跨界连接知识与生活、学术与大众。更重要的是,他们以身践行,展现出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和“生活热爱者”的生动形象。在这个教师节,让我们向这些既扎根专业又拥抱生活的老师们致敬,祝所有老师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