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夜跑路的药店老板,揭开行业遮羞布 药店寒潮来袭!最近网上流行一个热梗:要去大户家当丫鬟。这个梗源于奔驰裁员时采用了N+6+3+2+年终的小众赔偿方式,让很多打工人羡慕不已。然而,并非所有打工人都如此幸运。有些人在上午还在上班,下午就接到撤店通知;有人刚交完房租,三天后却被迫撤离。这些现象在药店行业尤为明显。
去年全国药店关店数量达到3.9万家,闭店率高达5.7%,预计今年还会继续关店6-10万家。两年前,药店还是开一家赚一家的黄金赛道,被誉为“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即使到现在,街边的药店仍比便利店和奶茶店多,100米内能开出5家。然而短短一年时间,药店便跌落神坛,就连行业龙头也难以独善其身。国大药房一年半内关闭了近20%的门店;山东老字号漱玉平民药店股东多次减持,有董事套现1.4亿离场;广东万店药企大参林的创始人更是身陷囹圄。
药店从业者很快感受到了行业的寒气。『社交平台』上,许多帖子发问:“药店突然倒闭,你们现在都在干什么?”评论区成了大型“诉苦”现场,关键词是“突然”。两年前,药店扩张速度比奶茶店、咖啡店还快,无论是一线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几乎每隔50米就能看到药店的身影。这些药店全年无休,比便利店还拼。如今,在一年多倒闭的4万家药店背后,不少药店人被迫进厂或送外卖。
药店老板是最惨的一批人。过去开药店是门“躺赚”生意,但如今药店行业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有老板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结果亏损2000万。前两年药店开业不是为了卖药而是卖店,只要开起来就有资本收购,一度形成了“新开+并购+加盟”的新型产业链。然而,这门生意随着去年全行业集体踩刹车,成了“创业巨坑”。最后一批入局者既卖不出药也卖不出店,只能含泪转让。
药店行业的集体遇冷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社区医院的竞争加剧,年轻人开始选择社区医院进行养生,医保统筹实施后,社区医院抢走了慢病客户。线上药店的冲击也日益严重,『互联网』巨头进入药店生意,不仅买药更方便快捷,还激发了消费者的“算账基因”。医保政策收紧后,药店的赚钱套路被堵死,药品追溯码让虚假购药无所遁形,医保刷卡越来越难,个人账户削减,能刷的钱越来越少。
离开政策红利和资本输血后,许多药店开始靠“偷师”求生。一些个体药店把药店当超市来开,推出各种促销活动。有些连锁药店甚至向文创店和奶茶店学习,北京老字号白塔寺药店把总部门店二层改成“文创堂”,上海老字号药店童涵春堂卖起中药奶茶,北京同仁堂则开起了中医健康餐饮体验店。然而这些跨界业务大多治标不治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如今还在市场上挣扎的药店要想躲过这场行业寒潮,需要从拼规模拼速度改为拼服务和体验。益丰药房的经历颇具警示意义,2024年其加盟店数量持续增加,但关闭的1078家门店中,多数是经营不善的加盟门店。未来的药店行业将不再是“开得越多越赚钱”的粗放时代,而是考验专业能力、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的精细化时代。倒闭潮不是唱衰而是洗牌,活下来就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