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为何招惹罗永浩 预制菜争议背后的真相!一条微博能掀起多大风浪?9月10日,罗永浩一句“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的吐槽,让这家餐饮巨头连夜召开新闻发布会,创始人贾国龙连用三个“一定”宣布起诉。这场看似简单的口水战,实则揭开了中国餐饮业最敏感的伤疤——当工业化浪潮席卷厨房,消费者究竟在为什么买单?
9月10日下午,罗永浩与同事在北京西贝门店用餐后发布微博:“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这条不足50字的动态迅速引爆网络。西贝方面连夜复盘当日罗永浩所点的13道菜品,包括牛肉土豆条、烤羊排等,坚称“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贾国龙在次日发布会上展示了每道菜的196道工序记录,宣布全国门店开放后厨参观,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商誉诋毁。而罗永浩的回应更显犀利:“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双方矛盾焦点在于:罗永浩质疑的是菜品呈现的“重加热口感”,而西贝辩驳的是“中央厨房预加工≠预制菜”的技术定义。
2023年3月,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预制菜定义和分类》将预制菜明确为“预先加工、包装,只需简单加热或烹饪即可食用”的成品或半成品。西贝强调其采用“中央厨房切割分装+门店烹饪”模式,例如羊排标准化切配后冷链配送至门店烤制,认为这属于食材预加工而非预制菜。中国烹饪协会数据显示,超70%连锁餐企采用中央厨房模式,但大多回避“预制菜”标签。这种定义模糊带来的认知偏差,正是本次争议的根源。消费者理解的预制菜是“料理包加热”,而餐企口中的工业化生产则是“标准化流程”,二者在技术层面存在本质差异。
从海底捞财报可见,采用中央厨房模式的餐企毛利率普遍比传统厨房高15%-20%,但西贝“人均消费80-150元”的定价策略,与消费者对预制菜“低价”的预期形成强烈冲突。其2025年推出的“功夫菜”预制菜项目折戟,正是因198元/份的蒙古牛大骨遭遇市场抵制。餐饮业正面临三重矛盾:标准化扩张需要与“现制现做”品牌承诺的撕裂、消费者对“厨房烟火气”的情感依赖与工业化生产的现实落差、成本优势与客单价维护的博弈。广州酒家等上市餐企的财报显示,即便使用预制菜,企业也更倾向宣传“古法工艺”而非“工业化效率”。
日本“食材溯源”制度显示,消费者知情权觉醒正倒逼供应链透明化。西贝此次开放后厨的举措,实质是应对信任危机的被动选择。法律层面,若起诉成立,可能援引《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商誉诋毁条款,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推动“预制菜标识”强制规定的出台。未来餐饮品牌的价值重构,或将从“纯手工”神话转向“工艺价值”宣传。如同西贝展示的莜面196道工序,工业化生产同样需要建立新的价值叙事体系。
这场风波本质是餐饮工业化进程中,行业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的必然阵痛。罗永浩代表消费者对知情权的朴素诉求,西贝捍卫的是工艺标准的定义权。当“吃进嘴里的真相”成为公共议题,或许唯有建立细分的预制菜分级标识,才能让消费者为价值而非误解买单。西贝为何招惹罗永浩 预制菜争议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