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竞争不仅仅是味道或预制与否的问题,更是关于信任的综合考量。罗永浩在『社交平台』上提到,他和同事去西贝吃饭时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希望国家能推动立法要求餐馆注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对此,西贝客服回应称牛大骨是每天现煮,莜面也是现场手搓,炒菜用新鲜蔬菜现场制作,并不存在预制情况。这场争论表面上是食材工艺之争,实际上反映了消费者对西贝价格争议和信任度下降的关注——人们关心的是钱花得值不值。
事实上,西贝客服并没有直接回答罗永浩餐桌上其他菜品是否为预制菜以及是否有事先告知。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餐饮环节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其实,包括罗永浩在内的许多消费者并不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不能接受“高价吃预制”的感觉。
核心问题在于价格与体验是否匹配。例如,2025年西贝因“馒头21元、花卷33元”被戏称为“天价主食”,2023年“3只蒸饺29元”事件也引起广泛关注。尽管西贝解释说其使用有机莜面粉并采用现包工艺每只含2-3颗虾仁,但消费者更关注的是整体价值而非成本。当顾客闻不到锅气看不到烟火时自然会产生质疑。
近年来西贝面临诸多挑战。虽然2023年公司营收创下历史新高达到62亿元,但到了2024年董事长贾国龙承认销售额在全国范围内平均下滑约10%。经营思路摇摆不定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标榜好吃承诺退菜赔钱,另一方面却提高蒸饺定价而消费者反馈口感一般;既想成为家庭欢聚场所又让家长面对菜单时感到不满。这几年里尝试过快餐模式推出子品牌但最终发现行不通只好砍掉亏损业务回归主业。这种反复试错消耗了消费者的耐心。
卖价高就应让人觉得物有所值。餐饮价格由成本、品牌及体验共同决定,企业不应单方面设定。当西贝用“有机面粉”“现包工艺”来解释高价时却忽略了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基本追求,从而陷入自说自话的状态。
餐饮行业要想走高端路线必须依靠真材实料和真诚服务作为支撑。否则再精妙的定价策略再响亮的品牌口号也无法抵挡住消费者一句简单的“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