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闭店潮,金城武也救不了 高价策略难以为继!盛夏刚过,北京世茂工三的无印良品门店在经营十余年后悄然贴出闭店公告。8月31日,这家承载不少中产记忆的门店正式关闭。店内“闭店特惠”的字样成了最后的告别。
事实上,关店对MUJI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根据母公司良品计画的财报,2022年至今,无印良品已在中国大陆关闭超过40家门店。今年8月底,上海、苏州、济南、烟台、长沙等城市的多家门店也相继停业。
这一幕不禁让人疑问:昔日的“白月光”,为什么撑不下去了?
今年3月,亚洲『明星』️金城武的代言为MUJI带来短暂热度,『社交平台』搜索量一度飙升,部分单品甚至断货。但这种回光返照终究无法掩盖核心问题:产品竞争力不足。近几年,无印良品频繁因质量问题登上黑榜——从剪刀顶端不达标,到香薰机抽检不合格,再到儿童服饰纤维含量异常,口碑被一再蚕食。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9月初已有2400多条相关投诉,涉及售后、虚假宣传、产品掉色等问题。消费者渐渐发现:MUJI卖得贵,却未必靠谱。
90元一把剪刀、400多元的电热水壶,在MUJI的货架上似乎习以为常。但随着消费观念成熟,人们也开始质疑:为什么在中国的定价比日本贵上25%—50%?当年,极简设计与“无品牌”哲学曾让中产为其买单。但如今,在“理性消费”成为共识的时代,这样的溢价逻辑已很难成立。更致命的是,名创优品、网易严选、小米有品等平替品牌接连崛起,直接蚕食了市场。
除了零售业务,无印良品(MUJI)还试图以酒店形式在中国打造“生活方式”体验空间,但这块版图似乎并未形成显著现金流。据业内分析,北京MUJI Hotel位于“北京坊”,虽部分房型预订一路排到9月,显示了它的场景营销效应,但盈利能力存在疑虑。有评论指出,北京酒店可能并“不赚钱”,更像是一种品牌宣示渠道。深圳的MUJI酒店作为全球首家,也未被行业普遍看好:TripAdvisor上的评分仅为3.5(满分5),且点评不多。旅客虽赞赏其设计风格与服务,但不满地指出性价比偏低、交通不便、设施有短板。酒店方面自己也承认,MUJI Hotel更像是IP化的生活美学体验馆,是一种场景式消费载体而非纯粹盈利实体。从全球展业来看,无印良品对酒店项目的直接盈利贡献几乎为零,投资与运营压力几乎由合作方承担,MUJI自身更多承担内容设计与品牌授权职责。
面对困境,无印良品选择了“腾笼换鸟”。一些老商圈的门店陆续撤退,同时在新兴综合体和热门地段加快开店。2024年,北京朝阳大悦城将迎来近5000平米的全国最大旗舰店;2025年,重庆与长沙的超大门店也将亮相。官方解释称,闭店只是“正常调整”。但这种扩张能否支撑长久增长,答案并不明朗。
近两年,MUJI不断试水新业态:农场概念店、宠物用品、网红冰淇淋、AR试衣镜,甚至入驻外卖平台做即时零售。数据上看,中国区营收已止跌回升,但利润增速依旧放缓。这也折射出无印良品最大的矛盾:坚持“长期主义”的精神内核,和市场对“实惠新鲜感”的期待正逐渐背道而驰。
2005年进入中国时,无印良品是中产追求品位与理想生活的象征;20年后,它却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对MUJI而言,最大的挑战不是关掉多少店,而是在一个变得更加务实、多元的消费社会中,找到新的价值感。或许,中产的最爱不一定还能靠极简与高价延续神话。
无印良品在中国的二十年,从“中产的白月光”到“打卡的IP酒店”,它教会我们的或许只有一句:生活方式可以被复制,但信任与价值,绝不能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