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批评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称其“几乎全是预制菜”,并表示这种做法令人感到不适。这一言论引起了西贝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的强烈不满,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
贾国龙回应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宣布从9月12日起,西贝全国370家店全部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到任何一家门店的厨房参观。这一事件引发了关于“预制菜”的广泛讨论。一方面,作为消费者的罗永浩直指“预制菜”难吃;另一方面,作为经营者的贾国龙否认自家餐厅使用了“预制菜”。这使得“预制菜”陷入了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针对此事,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指出,西贝“预制菜”风波的核心并不在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而是双方对“预制菜”的定义存在理解差异。这也反映出餐饮经营者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方面以及餐饮行业制定统一标准等方面的不足。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根据通知,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过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铁丁认为,西贝可能采用了中央厨房模式,将预加工的半成品配送到门店进行最终烹饪。这种模式在其看来属于“预加工”,而非直接使用“预制菜”。然而,在许多消费者或罗永浩的认知里,这种非完全现场制作的菜肴缺乏“锅气”,因此被归为“预制”范畴,这种认知差异正是争议的根源。
铁丁指出,推动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需要加快制定明确标准、加强监管和鼓励技术创新。对于消费者而言,现代餐饮业的运作模式并非所有“预制”都不好,也并非所有“现做”都绝对优质。许多消费者抵触的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消费了预制菜,并支付了与现制菜相当甚至更高的价格。罗永浩的呼吁代表了一部分消费者的心声:希望餐厅能明确告知,让消费者自己选择。
五部委的通知中也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有餐饮经营者会明确告知消费者是否点用了预制菜。铁丁认为,餐饮企业应坦诚沟通,公开制作流程,甚至明确标注哪些菜品是“中央厨房预加工”的,让顾客知情并自主选择。这不仅能避免争议,也是建立长期信任的基础。
罗永浩和西贝的争论反映了餐饮行业在工业化效率与消费者传统期望之间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