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广东网友晒出一张西贝莜面村的菜单,上面写着“蒸饺3只29元”,引发了全网热议。有人认为价格过高,也有人表示愿意为品质买单。这使得西贝再次成为热搜话题,网友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这个问题不仅仅关乎价格高低,还牵扯到整个餐饮行业的定价逻辑。西贝作为国内知名的中高端餐饮品牌,一直强调“现做现吃”、“高端食材”和“有机原料”。但为什么一只蒸饺能卖到将近10块钱?这需要从材料成本说起。西贝方面回应说,这款蒸饺使用的是有机莜面粉,价格是普通面粉的两到三倍。每只饺子里还有一到三颗虾仁,制作过程复杂,要经历六道工序。从食材成本上看,确实比普通饺子高出不少。
然而,有人在电商平台上发现,6个冷冻蒸饺才不到50块钱,而且里面也有虾仁。那么,现包的蒸饺真的贵得这么离谱吗?或者说,消费者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这就要看西贝的整体定位了。他们主打中高端市场,门店大多位于城市的繁华商圈,如北京的华贸、上海的来福士等高端商场。租金、人工、品牌维护这些隐性成本都被分摊到了每道菜的价格里。此外,西贝还有“不好吃不要钱”的承诺,并为此准备了三千万的预算,这也是一种营销成本。
不过,消费者更在意的是“值不值”。同样是蒸饺,九毛九的人均消费才五十多,而西贝却要八九十。很多人开始质疑:我是在为味道买单,还是为品牌买单?
这暴露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餐饮行业在“高端化”这条路上,到底该怎么走?西贝并不是唯一一家价格偏高的餐饮品牌,但它的争议在于,它的“贵”并没有很好地被消费者接受。消费者觉得,贵可以,但得贵得明白。你不能只说“有机”、“现做”,就让消费者买单,消费者得吃得出区别,感受得到价值。
再来看罗永浩之前对西贝的质疑。他说西贝卖的是预制菜,却按现制菜来定价。虽然西贝拿出了42页的制作流程来证明自己,但消费者心理还是有疙瘩。毕竟现在大家对预制菜越来越敏感,很多人愿意为现做的菜品多花点钱,但前提是得真的现做。
所以,西贝的问题不是出在定价本身,而是出在价值传递的方式上。它强调的“高标准原材料”、“复杂工艺”,在消费者眼里可能并不直观。你告诉我“三生三熟”,但我不懂这是啥,也没觉得吃起来多特别,那这个“贵”就显得站不住脚。
从行业角度看,西贝的高价策略也有其逻辑。毕竟它瞄准的是中产家庭,追求的是品质和体验。但问题是,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不再盲目为“品牌”买单,而是更关注性价比、真实体验和价值感。你不能只靠“听起来很高级”的理由,就让消费者多掏钱。
这场蒸饺价格争议,其实是整个餐饮行业定价透明化趋势下的一个缩影。消费者开始用电商价格做对比,用预制菜的标准来看堂食,品牌如果不做出调整,光靠“高端”两个字是撑不住的。
未来,餐饮品牌的高端化之路,可能需要更注重“看得见、吃得出、说得清”的价值传递。贵可以,但得让消费者知道为什么贵,吃到嘴里也觉得值。否则,再响的品牌,也挡不住消费者的理性选择。
这事儿给我们一个启示:吃,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选择。消费者用钱包👛投票,决定谁才是真的“值得”。西贝要做的,不是解释价格,而是让每一口都值回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