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美诚再次遭遇失利,这次击败她的是19岁的蒯曼。比赛四局比分分别为11-5、10-12、11-6、11-4。最后一球落地后,伊藤双手叉腰,嘴角的标志性笑容消失,只剩下无声的叹息:国乒到底有多少关?
画面回到三小时前,澳门东亚体育馆内灯光璀璨,观众席上有人高举“蒯曼冲”的灯牌。19岁的蒯曼步伐轻盈地出场,面对成名已久的大赛二号种子。第一局开局就是3-0,蒯曼反手快撕直线,球贴着白边飞,伊藤连拉两板都下网。最终以5-11输掉首局。
第二局伊藤全力搏杀,在10-10时祭出招牌侧剌发球,蒯曼回球稍高被一板拍死。伊藤以12-10扳回一局,握拳怒吼,仿佛把第一局的闷气全喷出来。然而,这竟是她全场最后一次领先。
第三局开始,蒯曼表现更加出色,发球长短结合,接发直接拧伊藤正手大角,6-6后连得5分,11-6获胜。第四局伊藤每得一分都要仰头深呼吸,而蒯曼的得分节奏像地铁报站——准点、机械、冷酷。最终以11-4赢得比赛,伊藤正手抢冲下网,蒯曼平静地朝看台鞠躬,表情平静得像刚做完课后题。
这场比赛引起广泛关注,因为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中日对决”。伊藤美诚肩负日本乒协“巴黎翻身”的希望,过去12个月她连续夺得WTT球星赛和亚锦赛女单冠军,世界排名升至第三。而蒯曼世界排名第34,今年3月还在支线赛输给过18岁小将,赛前舆论普遍认为这只是练兵。结果,这场练兵让对方主力败北,这种“下克上”的剧情令人兴奋。
更深层的原因是国乒“代际碾压”的恐怖。邓亚萍在解说时提到,蒯曼的反手快撕带“卸力”,球飘但顶,伊藤借不上力。这项技术是国乒科研组针对伊藤生胶弹击专门研发的“减速器”。换句话说,蒯曼赢的不只是个人,而是一整条中国制造的技术流水线。从张怡宁到李晓霞,从丁宁到孙颖莎,再到蒯曼,日本女乒每八年换一次“一生之敌”,而对手永远是五星红旗。
数据更扎心:过去五年,伊藤美诚对国乒主力胜率已从2018年的42%跌到今年的19%;而蒯曼从青少年组升到成年组,与外协交手记录是48胜2负。日本球迷在推特哀叹:“我们还在研究怎么过孙颖莎,人家下一代又上来了。”这条评论被搬运到微博,两小时点赞破十万,配图是蒯曼面无表情的“王之藐视”。
从普通人视角来看,蒯曼像极了公司里那个低调实习生,平时不抢戏,一出方案就秒杀资深总监。她没有振臂高呼,没有夸张庆祝,却把“稳定”两个字写进每一拍。丢掉局点后,她只是把球拍在左手掌心磕两下,像把情绪倒进垃圾桶🗑️。“关键分不手软,才是真的大心脏。”一位现场观众发朋友圈表示:“看完这场,我决定把女儿送去学乒乓球,学的不只是技术,还有遇事不慌的底气。”
当然,一场胜利不等于封神。蒯曼赛后采访依旧低调:“赛前没多想,就把平时训练打出来。”记者追问下轮对阵陈梦有没有信心,她回答:“先吃饭,明天再说。”这种“话题终结”体质反而让网友更感兴趣。
澳门赛只是巴黎奥运周期的一站,蒯曼能否像当年的孙颖莎一样,一黑到底抢下奥运门票?伊藤美诚会不会再次闭关,研制出针对蒯曼的新发球?更重要的是,当国乒“内卷”到19岁小将都能碾压外协一姐,这项运动在世界版图上还有悬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