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蚊子(白纹伊蚊)是夏季令人困扰的蚊子,叮咬痛感明显,更能传播多种传染病。多地疾控部门多次预警,了解其“毒性”来源和传播的疾病,才能有效防范。花蚊子怎么防护最好?
一、花蚊子“毒”的原因
1.叮咬习性凶猛
白天活跃(尤其清晨和傍晚),防不胜防。叮咬时快速刺入皮肤,注入更多含抗凝血物质和致敏蛋白的唾液,导致红肿、瘙痒明显,痛感强。
2.适应能力极强
原产东南亚,现遍布全球,少量积水即可产卵。耐低温、抗干旱,夏季10天就能完成一代,种群庞大,增加传播风险。
3.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症状类似登革热,发热、关节剧痛(累及手、腕、膝等,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皮疹,影响生活质量,非洲、东南亚流行,我国南方有输入病例。
4.流行性乙型脑炎
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猪后再叮咬人类传播,多见于儿童,症状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严重者留失语、瘫痪等后遗症,接种乙脑疫苗可预防,夏季需加强防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