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来临,降雨增多导致水位上涨,河流、湖泊、稻田等水域环境发生变化,这也让血吸虫的传播风险大幅提升。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引起的传染病,若不及时防治,可能对肝脏、肠道等器官造成长期损害。了解血吸虫的传播途径和血吸虫如何预防,是汛期保障健康的重要环节。
一、汛期血吸虫感染风险高的原因
1.宿主扩散范围扩大
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钉螺,汛期水位上涨会将钉螺冲到更广泛的区域,原本安全的水域可能因钉螺的出现成为“疫水”(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增加了人体接触的概率。
2.人体接触疫水机会增多
汛期人们可能因防汛救灾、农田排涝、捕鱼捞虾或在水边嬉戏等活动,频繁接触被污染的水体。血吸虫尾蚴会通过皮肤钻入人体,引发感染,且接触时间越长、面积越大,感染风险越高。
2.慢性期症状(感染后数月至数年)
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或仅有乏力、食欲不振、慢性腹泻等轻微表现。但若未及时治疗,血吸虫卵会在肝脏、肠道沉积,逐渐损害器官功能。
3.晚期症状
长期未治愈者会出现肝硬化、腹水、巨脾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严重威胁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