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系列刚开卖,第三方平台就全系比官网便宜900块。这种价格落差让消费者面临选择:是选择官网的稳妥还是第三方的便宜?
今年的iPhone 17争议较大。标准版终于改了设计,配备了高刷屏和更大容量,起步配置的价格比iPhone 16标准版便宜了1000元。Pro和Pro Max版本虽然价格不变,但性能和影像都升级了一档。按理说,这种组合应该能赢得良好口碑。
然而,第三方渠道一上来就全系破发。256GB的iPhone 17从官网的5999降到第三方的5099;512GB版本从7999降到7099。Pro系列256GB版本从8999降到8099;Pro Max 256GB同样直降900。大容量型号也一致降价。这种整齐划一的降价显然是渠道在提前释放利润空间。
有人疑惑,iPhone 17标准版预售很火,怎么会一边供不应求,一边全系破发?其实这并不矛盾。苹果官网更像是一个形象窗口,价格坚挺、发货排队,保证用户体验;而第三方平台则更接近“走量”,通过破发吸引流量,再通过配件和服务赚取利润。对消费者来说,这是个选择题:要么多花900块图个安心,要么省钱但承担渠道风险。
从我的角度看,这次降价并不是因为iPhone 17卖不动,反而是太火了。官网标准版发货时间已经推迟到10月11日,比去年iPhone 16晚了20天。供货紧张和破发降价同时存在,说明这代iPhone市场热度依旧很高。甚至iPhone Air因eSIM限制延期开售,不少人还在等待其消息。
这样的降价节奏确实会让不少人心慌。买得早的担心被割韭菜,观望的又怕后面涨价或缺货。苹果多年积累下来的溢价困境逐渐显现:品牌号召力还在,但价格越来越接近理性。以前新机发售时第三方基本都是加价,现在一出来就跌900元,某种程度上也说明神坛光环在慢慢褪去。
不过,全系直降900元对消费者是实打实的利好。256GB的iPhone 17售价5099,在苹果的历史定价中算是“真香机”。如果你还在用iPhone 13之前的机型,现在换机很合适。Pro和Pro Max虽然贵,但性价比明显提高。
我个人建议,如果看重售后和安心,官网是最佳选择,哪怕多花点钱也值。如果你了解渠道,敢在第三方购买,那900块的差价绝对是甜头。至于iPhone Air,建议再等等,eSIM在国内能否顺利推行还不确定。
那么,面对iPhone 17全系破发900元,你会趁机入手,继续观望,还是等待Air?欢迎分享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