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于9月13日宣布发起针对美国模拟『芯片』的反倾销调查,随后A股模拟『芯片』板块迎来大涨。9月15日开盘,国产模拟『芯片』龙头股圣邦股份涨停,上海贝岭也涨停,纳芯微、思瑞浦等头部厂商涨幅均超过10%。这一消息带动了整个『芯片』股市场,中芯国际、海光信息、豪威等公司股价纷纷上扬。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市场,预计2024年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794.33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280亿美元💵,约占三分之一。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代表国内相关模拟『芯片』产业正式提交了反倾销调查申请,请求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进行反倾销调查。涉及的产品主要包括40nm及以上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调查针对的美国生产商包括德州仪器、ADI(亚德诺『半导体』)、博通和安森美。
初步证据显示,四家美国厂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持续大幅下降,倾销幅度高达300%以上,市场份额年均高达41%。从绝对进口量来看,这些产品的合计进口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1.59亿颗、12.99亿颗和15.90亿颗。商务部发言人表示,此次反倾销调查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和世贸组织规则。在2022至2024年期间,被调查的模拟『芯片』产品自美进口量累计增长37%,进口价格却累计下降52%,这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
模拟『芯片』处理连续的物理信号,如声音、光线、温度、电压和电流,实现信号的感知、转换、放大与调节,是实现“物理信号”和“数字信号”转换的关键枢纽。模拟『芯片』的应用场景广泛,从小型消费电子产品到汽车和工业设备都离不开它们。成熟制程(28纳米及以上尺寸)是模拟『芯片』制造的主流选择,130纳米和180纳米是常见工艺,最先进可达28纳米。
由于美国此前对华『芯片』政策重点限制先进制程出口,中国在国内大力发展成熟制程『芯片』产业。圣邦股份、恩瑞普、杰华特、纳芯微、南芯科技等公司迅速崛起成为行业龙头,普遍采取只设计不生产的“无晶厂模式”,由中芯国际、华虹、晶合集成等国产晶圆厂负责代工生产。众多国产企业实现了成熟制程『芯片』的大规模量产,提高了中国在模拟『芯片』领域的自给率,推动了国产替代进程。以圣邦股份为例,其市值从上市时的25.76亿元增长到540亿元,年营收从5亿元增长到33亿元,净利润也超过了5亿元。
然而,模拟『芯片』市场竞争激烈。2025年全球缺芯后,市场进入供过于求的下行周期,厂商开始掀起价格战。德州仪器、ADI等公司在2023年下调了中国市场的『芯片』价格,国内厂商为竞争出货也纷纷跟进。财报显示,德州仪器和ADI的毛利率有所下降,而圣邦股份的毛利率也在波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商务部自2025年9月13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调查期为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产业损害调查期为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一位国产模拟『芯片』工作人员表示,2023年和2024年期间因为需求不振,模拟『芯片』厂商必须抢订单。但要同德州仪器、ADI竞争客户订单,国产厂商除了降价外,手段有限。此外,海外模拟『芯片』市场高度垄断,德州仪器和ADI占据近35%的市场份额,国产厂商份额总和不到10%。
中信证券认为,近年来德州仪器等海外大厂在国内市场采取降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导致模拟『芯片』领域的国产替代节奏放缓,国内外厂商盈利承压。商务部启动反倾销调查有望进一步推动模拟『芯片』国产替代加速,更多厂商有望受益。华创证券指出,2024年中国模拟『芯片』自给率约为16%,消费电子领域国产化率较高,而工业和汽车等中高端市场份额仍相对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