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微博、快手等平台第一时间推送权威资讯,报道全球,传播中国,关注人民网,传递正能量。
9月15日正式实施的《住房租赁条例》作为首部专门行政法规,旨在解决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市场痛点,为规范住房租赁活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我国住房租赁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在住房租赁市场中,部分房主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将房屋改造成“隔断房”,甚至将厨房、卫生间🚻等改造成卧室出租,严重损害了承租人的切身利益,存在安全隐患。《条例》明确规定出租住房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确保不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禁止将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车库等非居住空间单独出租用于居住,并设定了单间租住人数上限及人均最低租住面积标准。这些规定从源头上遏制了违规房源流入市场,推动住房租赁回归“住有所安”的本质属性。
押金难退、住房受损索赔无门等问题让众多租客和房东倍感无奈与焦虑。《条例》对出租与承租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详尽规定,如双方必须使用实名签订住房租赁合同;出租人不得擅自进入租赁住房,无正当理由不得扣减押金,依法解除合同时应提前通知承租人并留出合理时间;承租人则需安全合理使用租赁住房,不得损坏或改动承重结构,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或拆改室内设施。通过明确权责划分,有效减轻了双方当事人的担忧与麻烦,使出租者更加省心,承租者更加安心。
住房租赁经纪机构和网络平台凭借其专业与信息优势,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个别经营者通过提供虚假或误导性房源信息欺骗客户,甚至采用“高收低租”手段,导致租客和房东受损。《条例》要求住房租赁企业公示资金监管账户,杜绝资金挪用风险;网络平台需承担房源信息真实性核验责任,对虚假发布者依法严厉处罚,从而铲除乱象滋生的土壤。
从禁止“甲醛房”“隔断房”到保障“租购同权”,从规范押金管理到强化资金监管,《条例》为解决住房租赁市场的痛点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法规深入执行、配套措施完善以及行业自律提升,2亿多租房人群将获得更稳定、安心的居住环境,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也将迎来更加坚实的法治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