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暴利时代落幕?“天价墓地”也卖不动了 行业迎来调整期。近日,殡葬业龙头福寿园发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这家长期以高利润著称的公司,一度被外界称为“殡葬茅台”,却交出了自2013年港股上市以来的首份亏损报告。今年上半年,福寿园实现营收约6.11亿元,同比下降44.5%,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额达2.61亿元。
福寿园成立于1994年,是国内最早进入殡葬服务的民营企业之一,业务涵盖墓地销售、殡仪服务等,从上海起步,已扩展至全国40多个城市,主要面向中高端客户群体。凭借特殊行业的壁垒和老龄化趋势加剧,殡葬行业长期被认为是一门赚钱的生意,福寿园更是其中的佼佼者。2010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从3.5亿元攀升至26.28亿元,利润最高时接近8亿元。
然而,“天价墓地”、居民购买商品房存放骨灰盒等现象近年来屡屡引发争议。多地出台墓地限价、限制经营性墓地占地面积等政策,整个殡葬行业开始调整,主攻高端市场的福寿园首当其冲。在福寿园的收入结构中,约八成来自墓园服务,其余来自殡仪服务等业务。过去几年,福寿园的高端墓穴价格一路攀升,但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墓地业务成了亏损的主要原因。
截至2025年6月30日,福寿园墓园服务收入约4.77亿元,同比下滑47.35%,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降至78%左右。经营性墓穴作为主要产品,上半年销售了6253个,仅比去年同期减少451个,但总收入却缩水了约4亿元,降幅达到51%,平均售价从12万元骤降至6.3万元,几乎腰斩。福寿园解释称,公司为适应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消费行为和竞争格局,不得不下调产品均价,通过调整高、中附加值产品供给结构,增加中价位产品类别,叠加墓穴销售服务增值税等多因素,拉低了整体销售均价。
上海市场表现尤为明显:上半年墓园及殡仪服务收入仅2.4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54.2%。此外,河南、黑龙江等地跌幅也超过50%。这背后与地方政策有一定关系。上海民政部门近年来积极推行墓穴小型化,倡导海葬、草坪葬、花坛葬、壁葬、室内葬等节地生态葬式,要求公墓丰富葬式品种、降低价格水平。今年2月,上海还发布《殡葬服务项目清单》,明确提出对价格进行规范和引导。
事实上,直到2023年,福寿园的墓地售价仍在持续上升。由于早期土地多为划拨,成本极低,上海福寿园原始土地收购价仅190元/平方米,直到2016年,福寿园公开的墓地毛利率超过80%。2024年,福寿园遭遇上市以来的首次利润大幅下滑,归母净利润降至3.73亿元,同比下滑52.8%,为今年的亏损埋下伏笔。除了高价墓地销售受阻外,2025年上半年,公司还确认了约2.18亿元的资产减值,涉及4个公墓项目的商誉和其他长期资产,也是造成业绩亏损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福寿园并非孤例。2025年上半年,多家殡葬企业营收下滑甚至亏损。例如,总部位于南京的万桐园,同样面向中高端客户群体,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收益仅1106万元,同比下降54%,由盈利转为亏损。安贤园、中国生命集团等公司也在半年报中提示殡葬收入承压。
周之远在西南地区一家福寿园做了10年墓园销售,他明显感觉到客户变了。高消费仍在,但伴随经济转型,不少中产群体对买墓地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以前的客户都觉得买墓地是必须的,并愿意承担高价,但如今不少人倾向于观望。重庆灵安陵园营销总监关万芬也有同感,他注意到,在重庆,骨灰寄存量近年来在明显上升。过去客户都会选择“热葬”,但现在不少客户会选择先把骨灰寄存起来,逝者安葬的周期被无限延长,销售员的快速成交路径失效。
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行业分水岭。关万芬回忆,2025年之前,当地骨灰堂有8000个存放格位,一直没满;2025年以后,新建了15000个格位,依然供不应求。受访的销售普遍提到,近几年客户购买力下降。周之远在推荐高端墓位时,听到最多的回应是“钱不好挣,能办丧事就行了,不用追求太高档的墓地”。相比之下,中低端市场受影响较小。低价客户的诉求很简单,只要便宜够用,比如壁墓只需3000元左右,一些生态葬价格更低,还能拿到政府补贴。中高端墓位的需求并未消失,但政策调控给行业带来不确定性。近年来,殡葬行业监管不断收紧,各地纷纷开展殡葬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同时推广多种节地生态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