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马德里会谈成果关税议题为何消失 谈判前景黯淡!9月14日至17日,中美两国将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第四轮高层经贸会谈。回顾此前在日内瓦、伦敦和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三轮谈判,谈判成果逐轮递减。特别是在第三轮会谈中,双方仅达成了将24%的对等关税延期90天的临时性协议,这种有限的进展令人对后续谈判持谨慎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轮和即将举行的第四轮会谈之间,中国代表团曾秘密前往华盛顿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磋商。这次会晤不仅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反而引发了美方对中国只谈不让的公开抱怨。在美国自身无法提供相应利益交换的情况下,中国自然没有理由单方面让步。事实上,中方愿意持续参与谈判本身已经展现了相当的诚意。
从目前形势来看,即将举行的马德里会谈前景同样不容乐观。美方提出的要求清单包括要求中国放宽稀土出口管制、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大规模采购美国大豆等农产品,以及解决芬太尼流通问题。然而对于中方提出的解除贸易制裁、取消科技禁运等合理诉求,美方却始终避而不谈。这种单方面索取的态度显然难以推动谈判取得进展。
深入分析这些议题,芬太尼问题本质上是美国国内社会治理失败的产物,与枪支泛滥问题类似,都是美国医疗利益集团长期运作的结果。在能源安全方面,中国进口俄罗斯石油涉及国家战略利益,绝非可以轻易妥协的普通贸易问题。至于稀土出口管制,在当前中美科技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放松管制无异于为对手提供战略资源来遏制自身发展。
美国也面临类似的困境。如果解除对华科技禁运和贸易封锁,将加速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最终导致美国丧失科技霸权地位。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双方都难以做出实质性让步。
在会谈前夕,两国已经展开了一系列博弈。美国试图拉拢欧盟、墨西哥、韩国等盟友构建对华关税同盟。但这种策略收效甚微——欧盟和韩国对中国市场依赖度极高,参与制裁等于经济自杀;墨西哥则体量有限,影响微不足至。作为回应,中国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商务部宣布对美国接口『芯片』、栅极驱动『芯片』启动反倾销调查,同时对美方2018年以来实施的301关税发起反歧视调查。这些举措标志着中国开始系统性反制美国的技术封锁。
这种谈判前的激烈博弈预示着马德里会谈将异常艰难。若会谈再度无果而终,承受最大压力的可能是美国农业利益集团。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国新季大豆的采购量至今为零,南美大豆已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即使是现有的美国大豆进口,也仅是在执行旧合同。高粱等其他农产品的对华出口同样陷入停滞。近期美国农民通过『社交媒体』发出的求助视频与日俱增,生动展现了其面临的生存危机。
在这场博弈中,真正承受时间压力的其实是美方。中国通过多元化进口渠道和强化自主创新,已经构建起相当的抗压能力。而美国农民和科技企业的损失却在与日俱增,这种不对称的博弈格局或将迫使美方重新评估其谈判策略。但就目前而言,双方立场的根本性分歧仍难以弥合,马德里会谈很可能再次沦为一场各说各话的外交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