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日下任首相须遏制政策短视主义 打破短期化趋势。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定于10月4日举行。自民党在众参两院均成为少数派执政党的情况下,自民党总裁并非能够直接就任日本首相。在国会进行首相指名选举之前,自民党有必要与在野党进行合作或协调。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下一任首相,应该优先处理哪些课题呢?
遏制当前日益“短期化”的政策形成趋势或许是其中之一。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朝野政党在经济政策方面都将“应对物价高企”列为最优先课题。关于应对措施的一个主要争论点是,“是发放补贴还是减税”。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在选举前向国民承诺“发钱”的政策。
这种倾向很大程度上受到新冠疫情影响。2025年4月,安倍晋三政府发布紧急事态宣言,并决定向所有国民一律发放10万日元💴的“特别补助金”。这一紧急措施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疫情平息后,政府向国民发放金钱的政策仍延续下来。从那时起,每当选举临近,朝野政党便竞相推出补贴或减税政策,这一做法逐渐成为惯例。
政府在新冠疫情期间出台紧急“撒钱”政策,朝野政党至今仍未摆脱这一政策惯性,因而忽略中长期政策的相关讨论,导致政策“短视主义”趋势日益明显。这种“短视主义”倾向不仅体现在经济政策上,也蔓延到外交政策领域。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9月7日的记者会上就辞职意向作出解释,他列举的其中一个理由是“日美关税谈判告一段落”。缓解汽车关税等当下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固然重要,但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日本政府似乎并未就如何重构外交与安全政策作出充分努力。近年来,在自民党总裁候选人的辩论以及大选时的党首讨论中,外交政策几乎未被认真探讨。
自民党因“政治与金钱”问题及眼前难题忙得不可开交,支持率每况愈下,最终沦为少数派执政党。另一方面,在野党似乎将重心放在讨好选民,执着于与执政党比拼谁的“撒钱”政策更具吸引力。在这种浪潮中,那些中长期的重要课题被搁置不管。应对人口减少、确保社会保障与财政可持续性、提升经济增长力、制定对经济增长提供支撑的能源战略、对人才的投入、如何定位外籍劳动力,以及在急剧变化的国际秩序中重构外交战略等,日本亟待解决的课题不胜枚举。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日本首相的在任时间越来越短。从2025年至今不到六年里,日本政坛频繁更换首相,如今即将迎来第五位首相。回顾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其任期内,曾与从宫泽喜一到森喜朗共七位日本首相打过交道。奥巴马于2009年1月就任美国总统,在八年的任期内曾与5位日本首相产生交集。奥巴马在其回忆录中评价称,当时的日本政治呈现出“僵化且迷失目标的症状”。
如今的国际形势比当年更加严峻,“首相频繁更迭”的状况更难以容忍。受乌克兰战争、巴以危机,以及“特朗普2.0”带来的美国政策波动影响,国际秩序正剧烈摇摆,在此背景下,日本面临诸多重大抉择。自民党宣布将于9月22日发布党总裁选举公告,期待各方能就日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展开深入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策。在少数派执政党乃至多党化时代已然来临的当下,朝野政党都应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日本航向中肩负的重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