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近日正式宣布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明确了其范围、面积与功能分区,此举标志着中国在南海生态保护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基于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依据国内法和国际法,这是中国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海洋治理体系的具体行动,体现了负责任的海洋大国形象。
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黄岩岛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使其在中国现有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中独树一帜。保护区的设立意味着中国将依法、依规、科学地保护黄岩岛生态环境,特别是珊瑚礁生态系统,同时逐步推进系统性、机制化的海洋科学研究与环境调查。这一举措不仅拓展了中国的海洋保护区体系,也为展示先进的海洋环保理念和技术打开了新的窗口。
中国建设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符合“整体性管理、综合性保护”的国际海洋治理先进理念,对区域乃至全球海洋治理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各国需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中国此举是对公约的积极响应和履行。未来,在特定条件下,中外科学家、研究机构及政府间和有关国际组织有望参与其中,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南海海洋环境保护成为海洋治理合作的新亮点。
从行使管辖权的角度看,中国在黄岩岛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行使资源管理、生态监测、环境保护执法等权利,以健全和完善国内海洋治理体系为目标,体现了维护自身领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有机统一。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还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客观看待中国南海政策的参照坐标。近年来,一些国家散布所谓中国“破坏南海海洋环境”的不实信息,中国通过科学保护和依法管理的实际成效回应这些指责,展示了更加自信、坦诚的态度和透明的方式,分享多年来的海洋环境保护经验。
尽管如此,一些国家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散布错误言论,制造纷争,渲染紧张局势。事实上,中国始终是南海和平稳定的维护者、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国际海洋治理的引领者。未来,中国将继续与东盟各国共同努力,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将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