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一则关于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女生在宿舍分娩并因失血过多去世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当天该女生在宿舍生下孩子后失血过多,医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救助。
相关视频显示,一名婴儿被抱出宿舍,随后多名医护人员将一名成年人抬上担架送往医院。学校工作人员表示,大人和小孩都平安,学生正在住院接受治疗,其家人已到医院,学校正在调查此事。
兰州急救部门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即安排救护车和医护人员赶到学校,将大人和小孩送到医院。接诊医院工作人员称,学生的家属正在病房陪护,拒绝探视。
甘肃省教育厅工作人员表示,相关部门会安排专人介入,指导调查和处置工作,建议公众关注后续通报。甘肃省妇联权益部工作人员也表示,此前联系了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询问是否需要提供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帮助,但学校婉拒了。目前,学校还在调查处理阶段,涉及学生隐私,不便让妇联介入。妇联会持续跟进事件,随时可联系心理专家、律师等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帮助。
母子平安是好事,但一个如此年轻的女孩在学校宿舍独自经历分娩这一高风险过程令人揪心。宿舍不是产房,缺乏基本的消毒和无菌操作条件,极易引发感染。分娩过程中一旦出现大出血或难产等紧急情况,孕妇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不卫生的环境也会增加胎儿的感染风险,在缺乏专业护理的情况下,胎儿出生后的健康状况难以保障。
此外,此事还存在不少待解的疑点。例如,女孩为什么会选择如此隐蔽、危险的方式进行生育?她的家人是否知情?为什么她没有在孕期寻求家庭和朋友的帮助?是因为害怕家人反对、担心学业受影响,还是因为缺乏可靠的倾诉渠道和支持系统?
最让人惊讶的是,为何该女生怀孕近十个月却始终未被身边人察觉?整个孕期,女性♀️的身体形态、日常状态甚至心理情绪都会出现明显变化,这些迹象足以引起本人、家庭和学校的注意。家人理应提前行动,给予更多的生活照顾与心理支持;学校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也应当对学生的考勤、身体状况等有所关注,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办理休学或提供必要的帮助。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似乎都未能有效应对,最终导致“宿舍产子”这一惊险局面的发生。
不可否认的是,在不少人的传统认知观念里,“上大学期间生孩子”会被认为是“偏离常规人生发展轨迹”的选择,这或许是涉事女生一直选择隐瞒直至在宿舍分娩的重要原因。作为成年人,何时生育是个人自由,关键在于是否已经为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而在此次事件中,当事人显然缺乏准备。这种“无准备的生育”背后,反映出对“生育责任”的认知模糊,也值得我们思考:针对刚成年的大学生群体,必要的性教育与生命教育是否真正到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谈性色变”的心态影响下,家长因担心“教坏孩子”而讳莫如深,学校课堂上也多是敷衍应付的生理知识科普,很少会涉及“性责任”“生育风险”“亲密关系边界”等关键内容。但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风险在暗处滋生。就像此次事件一样,棘手的问题或许还在后面:涉事女生的学业如何继续?新生儿的抚养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一系列连锁问题,每一个都关乎两个年轻人的未来,也考验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应对能力。
因此,讨论此事绝不能只停留在对个体的指责,惊险、惊讶之后更应当惊醒: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不能缺失“性教育”这至关重要的一课。父母要尝试打破顾虑,用坦诚沟通替代沉默回避;学校应将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不仅传授生理知识,更要培养责任意识;整个社会也要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让性教育不再是禁忌话题。更重要的是,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需要在教育中学会自尊自爱,培养辨别风险、保护自己的能力,树立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生育从来都不是小事,它一头连着母亲和孩子的生命安危,一头系着新生命的成长,不该被当作儿戏。每一条新生命的诞生,都应当始于爱、知于理、终于责,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