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AI算力以年均300%的速度增长 智能算力需求激增!当前,我国在AI时代数字经济发展面临一个关键命题:AI算力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生性效率的挑战,中国正积极探索更具战略智慧和发展韧性的破局之路。
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推高算力需求。据《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725.3EFLOPS,同比增长74.1%;到2025年,这一规模将增至1037.3EFLOPS,增长43%,远高于通用算力增幅。预计2023—2028年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的五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6.2%。
尽管智能算力蓬勃发展,但仍存在挑战,主要体现在外部制约和内生性效率瓶颈上。例如,目前部分依赖国外高端计算『芯片』,地缘政治风险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此前美国对包括『英伟达』A100、H100及其为中国市场特供的A800、H800在内的多款高端GPU『芯片』实施出口管制,这既是挑战,也是倒逼中国加速实现算力体系自主可控、探索非对称发展路径的契机。
内生性效率瓶颈主要表现为国内存算比失衡。国内市场在算力与存力上的投资配比约为40:1,而国外市场通常维持在10:1以内。这种不合理的投资比例忽视了存力作为算力效能基石的关键作用,导致GPU利用率低下。加之冯•诺依曼架构下的“存储墙”效应,制约了计算系统的整体有效带宽和效率。
面对这些挑战,业内认为发展集群算力是突破算力瓶颈的关键举措。大规模智算集群正在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以网强算”和“以存提算”是业界普遍认可的两大核心驱动力。通过存储和计算的深度协同,解决“算力空等”问题,让宝贵的AI计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已成为行业共识。
缓解“存储墙”带来的效率瓶颈,关键在于优化传统的存算分离架构,走向更深度的存算协同。业界更长远的探索方向是“存算一体”的颠覆性架构,旨在数据在存储器内部就地完成计算,从根本上消除数据搬移的延迟和功耗,从而实现计算效率和成本的革命性突破。
以曙光存储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正在将“以存提算”理念化为现实,积极构建“先进存力”的价值体系。赛迪研究院《中国先进存力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先进存力应具备绿色、海量、高效、融合、安全五大价值特征,并对曙光等国内厂商在此领域的综合实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曙光自研的“超级隧道HyperTunnel”技术通过绕过传统I/O栈、构建直通式数据通路,使GPU与存储系统之间实现近乎无感的数据交互。相关测试显示,在AI模型训练中,GPU利用率提升30%–40%,训练周期大幅缩短。此外,通过超级隧道的端到端直连,可以减少存储系统数据的冗余传输,使能耗降低20%以上,进一步契合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家战略。
产品方面,除了ParaStor分布式存储,曙光还通过FlashNexus集中式全闪存产品提供高性能互联,以GPU所需的极高速度和并发量源源不断地提供数据,从根本上消除了“存储墙”效应带来的数据等待。FlashNexus单框可实现PB级扩展,IOPS达到3000万级别,延迟低至0.2ms,在全球权威的SPC-1基准测试中曾位居榜首。
在全球供应链和制裁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存储安全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曙光自2009年起坚持自研,掌握了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控制器固件、协议优化等全栈存储核心技术。基于自主技术构建的产品确保了关键行业(金融、电信、科研、能源等)在核心数据环节不受外部制约,为中国算力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以曙光为代表的中国存储企业,正以五大价值体系为核心,构建起“先进存力”的战略布局。这不仅是企业技术的突破,更是中国算力在当前形势下实现自主发展的必然选择。
放眼整个中国存储产业,在国家战略引导下,相关产业链上下游正加速实现自主可控,并取得了从介质、『芯片』到系统的“三级突破”,形成了应对外部制裁的坚实基础。例如,国内厂商在闪存颗粒堆叠层数上取得显著进展,单位可用容量成本已基本与传统硬盘持平。中游企业完成了从SSD控制器、分布式存储系统到整机的垂直整合,国产存储产品在国际性能评估中占据一席之地。下游国产化存储方案已广泛覆盖金融、医疗、能源等关键行业的核心应用场景,并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标准体系。
“先进存力”的发展与实践高度契合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实施“东数西算”等重大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了存力建设的量化目标,提出到2025年,全国数据存力总规模将超过1800EB,其中先进存储容量占比将达到30%以上。这一顶层设计为中国存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