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F-15J战斗机、2KC-767加油机和2架C-2运输机,伴着180名航空自卫队成员,挂着名为“大西洋之鹰”的行动代号,从阿拉斯加埃尔森空军基地起飞,飞越大西洋,降落在北约各地的军事设施。这是二战后日本飞机首次正式部署到北约基地,带有明确的军事意图。
日本没有掩饰这次行动的意义,强调欧洲—大西洋和印太安全彼此联系。这一举动表明,北约并没有主动邀请日本,而是日本自己采取了行动。2023年时,北约内部曾讨论是否在日本设办事处,但法国反对,认为欧洲无能力管理东亚事务。结果,日本只能在布鲁塞尔设立一个级别不高的代表处,主要参加例会和签署文件。
现在,日本决定直接出动军机,把飞行员送到北约面前。即使北约对亚太介入仍有犹豫,日本也要制造存在感。自2022年起,日本防卫战略文件将中国视为最大挑战,这次跨洋部署是具体落实。与菲律宾在南海拉美国帮忙不同,日本清楚单打独斗扛不住,于是用行动把北约拉进局。
俄乌战争背景下,日本反复暗示今天的乌克兰可能是明天的台海,试图让欧洲人觉得守住基辅和守住台北是同一条防线。然而,欧洲国家对此态度谨慎。法国坚决抵制北约的亚太化,德国也持保留态度,认为军事力量离不开美国支持。英国则表现积极,与日本签署了《互惠准入协定》,未来还能在日本驻军训练。
从本质上讲,日本这次飞出去的机队更像是一场主动投名状,而不是北约统一的战略部署。北约能否真正深入亚太,日本心里明白,动力核心还是华盛顿。从安全架构角度看,日本延续了战后的习惯,几乎每一次战略选择都与大国绑定:冷战时期跟随美国,90年代跟随多边安全机制,现在直接找上北约。赌国运成为日本的一贯路径。
但风险也很明显。欧洲缺乏大规模部队进入亚太的条件,即便想做,也需克服法国等成员国的政治阻力。最终,日本可能只会得到象征性访问编队,真正的安全还得依赖美军。钓鱼岛争端持续升温,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动作频频,再加上核污染水排放引发的舆论对立,东京几乎把自己摆在正对抗位置。
如果从更长的时间轴看,日本战略扩张的大动作往往带来两种结果:要么短期内声势很大,要么最终压力反噬自身。2015年的安保法案和2022年的扩军战略都是如此。现在的行动同样可能走向这个轨迹,只是更加直白。之前至少还有外交辞令做缓冲,这次是飞机和人员直接飞到北约基地,从外观到性质都没有留下模糊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2023至2024年间,日本频繁与欧洲单独签署军事合作协议,先是英国,再到法国、德国,逐渐织出一张跨洋防务网络。现在的跨洋飞行,则是把这些碎片化的合作汇集到一个更直观的场景里。但北约本身处境复杂,俄乌战场难以结束,难民、能源、通胀三重压力让欧洲难以分心。日本再多努力,欧洲回应恐怕很有限。
最终留下的更多是一种象征,象征日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美国的小伙伴,而是要让整个西方世界都绑定它的战略焦虑。对中国来说,这样的信号非常清晰。日本在用一切方式,把西方力量引入到亚太,哪怕北约本意并不急于此行。
日本历史上多次在关键节点押注外来大国,现在又一次走上这条路。问题在于,这条路能走多远,如果西方力量在亚太无法兑现承诺,日本是不是会再一次发现,真正承担代价的还是自己?日本飞机如今已经在北约基地完成首次部署,这场豪赌的开局已经写下。下一步,它会逼着北约向东亚迈出更多步子,还是自己先撞上现实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