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以7-3领先,感觉胜利在握,甚至已经开始想赛后采访该说些什么。结果一眨眼,比分被追平、反超,最终你坐在混合采访区,手里捏着矿泉水瓶,记者问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赢不了了?”你沉默几秒,憋出一句:“当他开始打逆旋转侧旋球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每一个动作都在他的计算里。”
这话是纽汀克说的,在德甲第三轮比赛中,他被樊振东3-0横扫,三局加起来只拿了17分。但就在两周前,樊振东还在德甲首秀中连输两场,输给世界排名302位的鲁伊斯和德国名将杜达。
媒体标题写的是“樊振东是人不是神”“奥运冠军光环成了心理包袱”。队友对他的称呼也从“神奇樊振东”变成了“正确的樊振东会回来的”。
不到三周时间,樊振东就调整过来了。对阵纽汀克时,他中间偏反手位的逆旋转侧旋球落点刁钻,让对方难以应对。纽汀克形容自己“被绑住了手脚”,而樊振东则轻松得像在“拍苍蝇”。
这种“清醒的绝望”并非首次出现。去年巴黎奥运会,张本智和也曾10-1领先,先赢两局,眼看就要晋级,结果樊振东换了个中间位发球,直接把张本搞懵了,正手反手都不知道该怎么拧了。后来张本坐地上捂脸哭,说“他每打一个球,都像在告诉我:‘你赢不了。’”
樊振东的教练吴敬平说过,小胖的气场是“拿金牌🥇喂出来的”。从2019年世乒赛逆转马龙,到2023年世乒赛逆转王楚钦,再到巴黎奥运会逆转莫雷高德,他似乎特别擅长在落后时切换模式。
不仅技术碾压对手,更可怕的是他在心理层面的掌控感,让你觉得自己所有的优势都是暂时的,所有漏洞都被他提前标好。
不过樊振东也不是一开始就如此。德甲首秀两连败时,他明显紧张,节奏不对,发球接发犹豫,第四板到第五板转换慢半拍。队长弗朗西斯卡陪他去训练馆适应场地,安慰他“保持专注”。有人认为他因“奥运冠军光环”压力太大导致手紧动作变形。然而三周后,他就能在飞机上睡死,落地十分钟热身,比赛如同练习赛。
这种调整速度令人惊叹。他在德国队里拉着16岁小孩练正手,边打边用英语喊“stronger”。三周后,小孩正手得分率涨15%,全队聚餐举杯称他为“Fan老师”。这画面还挺温暖,原来成就感不仅来自奖杯🏆️,还来自别人因你变好。
樊振东最让人头皮发麻的还是那种“精准的克制”。他不靠蛮力碾压你,而是靠计算、节奏和心理暗示,让你在清醒中感知到自己的极限。纽汀克称之为“被完全掌控的恐惧”,张本智和则称之为“每一步都被算准的绝望”。
我们普通人打游戏、考试、做方案时,也会经历类似的感觉,明明优势在手却突然觉得“要输了”,因为对手的气场彻底压住了你。
那么问题来了:樊振东这种“逆转力”到底是天赋还是后天练出来的?如果是后天练的,那普通人能从中学习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