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税战背景下,中企出海是否会加速?外资直接投资下降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迅速发展,将对中国就业产生多大影响?这些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9月13日下午,新任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研究院院长姚洋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兰小欢,以及联办总干事王波明进行了一场圆桌对话,主题为《全球变局中的中国经济与企业路径》。他们讨论了上述问题。
尽管存在关税战,但中国产品无可替代。王波明提到,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加征关税导致中国对美出口大幅下降。姚洋认为,虽然美国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但中国表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例如,在稀土出口管制上,中国采取了强硬措施,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前。目前,美国对中国征收50%的关税,而中国对美国进口商品只征30%。此外,TikTok的问题也成为一个焦点。商务部声明表明,中国不会轻易放弃敏感技术,特朗普可能不得不考虑关闭TikTok对其选票的影响。
关于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问题,姚洋认为这是特朗普为了提高要价而故意挑起的话题。中国不可能停止从俄罗斯和伊朗进口石油,因为这对中国经济有利。然而,欧洲可能会借机对中国产品征收高关税,这将是一个更棘手的问题。
兰小欢补充说,白宫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谈判变得复杂。许多供应商没有替代方案,因此即使加征关税,中国企业仍是最优选择。转移工厂到其他国家也不划算,因为特朗普对所有国家都加征关税。因此,很多企业都在观望,寻找解决方案。
姚洋指出,中国企业有成本优势,并且可以通过控制元器件比例等方式规避关税。最终,特朗普发现他无法完全阻止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王波明提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廉价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如今,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企业开始将产业链转移到越南等地。在这种背景下,跨国企业的产业链会如何变化?
姚洋认为,如果中美谈判能将额外关税降至10%左右,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可能性不大。事实上,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将部分产能转回国内。中国形成了“柔性全球价值链”,能够灵活应对关税变化。例如,非洲对欧洲出口的产品免关税,中国企业可以利用这一点规避高关税。特朗普想通过“打地鼠”式的方法阻止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