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加沙登陆时或碰上天文大潮 家园守望者齐心抗台。2025年9月23日晚,珠海前山河畔的一户人家正把沙袋一袋袋垒在门口。窗外风声渐紧,屋内灯火通明——他们不是在逃,而是在守。
超强台风“桦加沙”以每小时60米的风速逼近华南海岸,成为今年西北太平洋的“风王”。预计将在24小时内登陆广东汕尾至海南文昌一带,强度为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级。这不是普通的风雨,而是叠加天文大潮、风暴潮与特大暴雨的复合型灾难。珠江口城市面临海水倒灌风险,广东南部局地累计降雨或超350毫米,堪比“山竹”与“苏拉”。真正的考验不在海上,而在千千万万亮着灯的家中。
台风尚未登陆,防灾早已开始。广东省启动防风Ⅱ级应急响应,珠海、中山、江门等地明确“五停”时间表,学校提前停课,船只全部回港。普通人也在行动:贴“米”字胶带、清空阳台、检查应急包里的药品和手电。这些琐碎而坚定的动作,像一种沉默的誓言。
在中山沙溪镇,一位独居老人收到社区送来的应急包,窗户被工作人员贴上胶带;在江门某小区,居民与物业组成巡逻队,彻夜巡查排水口与发电机房;在珠海,邻里微信群里不断跳动着信息:“谁家有多余的蜡烛?”“三栋西头有树枝松动,已报物业。”人们没有等待救援,而是在彼此救援。防灾不再是被动避险,而是主动守护。
有人问,我们为何不逃?因为这里不仅是临时落脚地,更是家园。每一次加固门窗都是对土地的承诺;每一次分享物资都是对邻里的信任。过去我们总把抗台看作政府的事、军队的事,但“桦加沙”前夜告诉我们:真正的防线是由无数个不肯退让的家庭筑成的。当风暴来临,最坚固的不是防波堤,是人心。
灾难终会过去,但有些东西会留下来——一个更清醒的公众,一个更紧密的社区,一种更深的归属感。下次台风来临前,我们仍会紧张,但不再慌乱。因为我们知道,只要灯还亮着,家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