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时间9月23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在一次坠机事故中不幸身亡。作为世界知名的景观『设计师』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者,俞孔坚通过大量优秀景观作品重新定义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将景观设计视为一门生存的艺术。
国内外各界人士纷纷表达对俞孔坚的缅怀之情,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悼念,也是对他所倡导的生态与人文理念的致敬。多位建筑与景观界知名人士表示,俞孔坚对中国建筑与景观设计的影响深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辰认为,俞孔坚在中国生态性地景规划与设计方面具有开创性,其学术思想与实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建筑、城乡规划和景观园林领域,扭转了景观园林领域的学术混乱局面。
知名建筑师李虎提到,俞孔坚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他对土地有深厚真挚的情感,并发展出一种上升到国家尺度和全球尺度的城市/景观和自然理论。李虎回忆起2023年秋季俞孔坚在哈佛大学做演讲时的情景,他领了一个重要的奖项并在纽约时报被大篇幅报道。俞孔坚的思考从微观到宏观,他清楚地知道要让决策者听到这些声音,并且通过各种方式推广落实这些想法。他的突然离去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工作,需要有人继续推动下去。
俞孔坚是哈佛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7年回国后,他致力于国土生态安全和城乡规划设计的研究,系统提出了基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方法,在250多个城市实践并向全世界推广。他的成果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包括美国国家设计奖、奥伯兰德奖和世界风景园林界终身成就奖—杰里科爵士奖。
在他的“大脚美学”和“海绵🧽哲学”指导下,一系列融合生态功能与艺术之美的景观作品在中国大地上诞生。这些作品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一种生存的艺术。俞孔坚的海绵🧽城市理念源于对中国传统农业智慧的深刻洞察。他研究发现,中国五千年的乡土农业和城镇建设蕴含着丰富的水适应性景观遗产。
2023年,俞孔坚携新书《大脚革命与新桃源》在上海图书馆东馆探讨如何治愈“现代性”造成的都市创伤,重塑人居环境回归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桃源之境”。他希望通过实践大脚美学,改变人们对城市与自然审美观的看法。
俞孔坚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他曾多次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设计奖、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等重要奖项。2025年,他还获得了“柯布共同福祉奖”,这是对他将中国智慧用于“治愈地球”的最高褒奖。
2025年6月,他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毕业典礼上致辞,提出回归常识与正直,强调用真实的感官去感受土地、水和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是仅凭模型、参数和AI来做判断。
2025年9月23日,俞孔坚在巴西潘塔纳尔湿地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时,不幸遭遇坠机事故身亡,终年62岁。这位始终致力于“治愈地球”的学者,在考察全球生态的路上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俞孔坚曾经说过:“我们不能单纯用传统景观园艺来解决现代问题,而应用一种新乡土方式——不仅适用于精英们,不仅适用于古老乡土的农民,而且要适用于普通人、所有人。”
如今,在秦皇岛汤河公园,那条蜿蜒的“红飘带”依然在绿色中舞动;在中山岐江公园,旧船厂的铁轨旁野草自由生长;在上海后滩公园,芦苇与茭白依然在净化着城市的水源。这些项目不仅是俞孔坚设计理念的物质载体,更是他留给未来中国景观设计的启示——真正的设计,是让自然做功,让文化延续,让人与土地重修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