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中国休闲卤制品行业的巨头绝味食品遭遇了标志性的一天。这一天,绝味食品的股票简称前被冠以“ST”,这在中国A股市场中象征着“特殊处理”。此前,绝味食品已公告收到湖南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司及四名高管共计被处以850万元罚款。
绝味食品面临的“中年危机”比想象中更严重。事件的导火索是该公司长达五年的财务数据虚假记载。2017年至2025年期间,绝味食品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各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1.64%,总计约7.24亿元。
监管机构在《告知书》中明确指出,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戴文军知悉公司实际管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但未将其纳入上市公司经营和核算体系,并在相关年报上签字。财务总监彭才刚与董秘彭刚毅也因未能履行职责而受到处罚。这一系列行为表明,虚减收入并非技术性失误,而是蓄意为之的财务操纵。
关于绝味瞒报装修收入的原因,外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为了平滑业绩,减轻后续增长压力;另一种则认为装修款通过一系列操作最终流入了高管们的腰包。无论原因如何,财务造假都是不可触碰的红线。
除了财务造假,绝味食品近年来的业绩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即便不考虑此次财务重述的影响,其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也早已拉响警报。2022年净利润骤跌76.06%,仅为2.35亿元;2023年虽有所恢复,但净利润仍远低于2025年的水平;2024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2025年上半年,颓势延续,营收和净利润均大幅下降。
绝味食品的盈利能力正在被严重侵蚀。除了大环境因素外,原材料成本上涨、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加盟体系管理效率低下也是主要原因。绝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加盟模式的快速复制能力,但这种高度分散、依赖加盟商的模式成为财务合规的隐患地带。装修收入隐匿本质是加盟体系内“体外循环”的典型表现,反映出公司“业务思维”凌驾于“合规思维”之上。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绝味食品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治理改革。首先,必须重塑内控流程,确保所有业务和资金往来都在阳光下运行。其次,重新审视增长模式,从“开店”驱动转向提升“单店效益”和“品牌价值”。最后,重建品牌与消费者、加盟商的关系,通过实际行动证明改过自新的诚意,建立更加公平、透明、共赢的合作关系。
唯有如此,绝味食品才能真正“绝处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