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重回中国科技叙事核心 AI战略引领变革。2025年的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发表演讲,宣布通用人工智能只是起点,能够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才是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阿里将坚定两条路径:将『通义千问』开源打造成“AI时代的Android”,并构建作为“下一代计算机”的超级AI云。吴泳铭还强调,阿里正在推进三年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将持续追加投入。
对资本市场而言,这是关键的验证节点。两年前,这家科技巨头还在多重压力下徘徊,股价探底,信心摇摇欲坠;两年后,凭借清晰的AI战略与果敢执行,阿里股价实现了超过200%的涨幅,重回中国科技股核心。这是一场由内而外的深刻变革,一次关乎生存与未来的战略重塑。吴泳铭正将阿里巴巴巨轮重新锚定在技术驱动的航道上。
时间回到2023年,彼时的阿里巴巴正深陷自成立以来最严峻的困境。激烈的市场竞争、持续的监管压力和弥漫在投资者间的信心危机,共同将公司股价推向历史低位。公司的战略方向显得模糊不清,组织架构持续动荡。吴泳铭的出现,成为一个强烈的信号。
作为阿里巴巴首位从CTO位置上成长起来的集团掌门人,他的上任标志着公司战略重心的一次关键回调——重返“技术立业”的初心。市场迅速解读出,阿里试图解决增长和创新乏力问题的答案在于一次彻底的技术路线革命。吴泳铭没有让市场等待。上任仅三天,他便发布了全员信,明确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公司未来的核心驱动力,要求所有业务和资源必须向高增长、高技术壁垒的领域倾斜。
最初,资本市场对此持谨慎态度,但在吴泳铭的带领下,一场围绕AI的组织、业务和资源大重构迅速展开。事实证明,正是这次看似冒险的押注,为阿里后来的强势回归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
吴泳铭的复兴计划可以概括为两个核心动作:用“手术刀”精准切除沉疴,改善业务健康度;用“全栈AI”系统构建壁垒,抢占未来先机。他提出了“公共云优先”的战略,果断减少利润率低、定制化严重、无法规模化的项目制合同订单,将宝贵的资源和精力高度聚焦于公共云核心产品。放弃部分短期收入,转而追求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增长,考验着管理层的决心与魄力。效果立竿见影,阿里云收入质量和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季度增长逐步从个位数增长到最新一季的26%,大超市场预期。
在稳固财务基本盘的同时,吴泳铭全力实现覆盖从底层『芯片』到上层应用的“全栈AI”。他认为,软硬一体的垂直整合能力将成为最终的护城河。为此,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人民币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这笔巨额投资旨在构建一个从『芯片』、『服务器』、网络、存储到『数据中心』的全链路自研和垂直整合体系。自研的磐久AI『服务器』、为AI优化的CPFS文件存储系统和HPN7.0高性能网络架构,共同构成了这台“超级智能计算机”的骨架。
如果说基础设施是土壤,那么大模型就是生长其上的参天大树。通义(Qwen)大模型家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并坚定地走向开源开放。截至目前,阿里已开源超过300款通义大模型,覆盖全模态与全尺寸;基于『通义千问』衍生的模型更是超过17万个,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家族。在中国春节期间,阿里连续发布三款AI模型,直接引爆资本市场,也让投资者首次真正看到了中国AI的信心。
全栈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应用的繁荣上。阿里正在将其强大的AI能力系统性地注入集团丰富的业务场景中,打造一系列AI原生应用。在ToC领域,夸克全面升级为“AI超级框”,目标是满足2亿用户的AI化需求;高德地图则推出全球首个AI原生出行Agent“小高”,将地图从工具升级为智能生活伴侣。在ToB领域,钉钉正探索以Agent驱动的下一代工作形态,旨在重塑企业协同与生产力工具。这些应用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AI模型的持续迭代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场景反馈,形成了一个从基础设施到模型再到应用的完美闭环。
战略的正确性最终要靠业绩来证明。吴泳铭上任后,阿里云在财务和市场端交出了一份“V型反转”的答卷,回应了资本市场的期待。最新的财报显示,阿里云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6%,创下三年来的新高,彻底走出了此前仅3%的低速增长泥潭。AI相关收入已连续8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占外部商业化收入的比重超过20%。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报告也从不同维度交叉印证了阿里云在AI时代的绝对领先地位。
市场的反应最为直接和有力。自吴泳铭上任以来,阿里巴巴美股股价从约68美元💵的低点反弹至超过165美元💵。高盛等顶级投行纷纷上调其目标价,理由正是其全栈AI产品和强韧的计算需求。摩根大通也对其清晰的云战略和可持续的两位数增长表示乐观。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为这场由AI驱动的复兴投下了最坚实的信任票。
如今的阿里正凭借其中国唯一的全栈AI能力,成为中国AI时代最核心、最不可或缺的参与者。阿里重回中国科技叙事核心 AI战略引领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