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幼儿园、小学放学时间,校门口排队等候的人群中大多是老人。孩子们一出校园,老人们就自然地接过书包,牵着孩子离开。这样的一幕每天都在城市中上演,大家早已习以为常。然而,这些从老家专程前来带孙辈的老人们在异乡的经历和情感却很少被关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发展学院教授陈辉聚焦了这一群体,历时六年完成了一项社会学调查,并据此写成了新书《银发摆渡人》。陈辉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也是一个“拼妈”的时代。这里的“拼妈”指的是能够获得老人提供的家务支持。对城市双职工家庭,尤其是年轻女性♀️来说,有老人帮忙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看娃以及接送孩子上学、上兴趣班、补习等后勤支持至关重要。因此,许多老人在晚年开启了“漂”的经历,陈辉称他们为“银发摆渡人”。
陈辉指出,“老漂家庭”是理解当代中国家庭转型的一个窗口,在公共舆论场上一直被忽视的“老漂族”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隐性推动力。他对老漂现象的研究源于自己的家庭生活体验。他的母亲就是一位老漂,自从女儿出生后,她不定期、长时段地到陕西照顾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尽管身体不好,但她从不说累,性格也不强势,善于换位思考。
每天,陈辉的母亲忙于买菜做饭、晾衣浇花、取寄快递、接送孩子等琐事。她特别重视晚餐,确保家人回家时热腾腾的饭菜正好出锅。孙女上学后,她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便通过烹饪视频提升厨艺,给家人展示新学的菜肴。每次得到称赞,她总是七分得意、三分谦虚地说:“继续努力!”
2017年,陈辉写下随笔《我的妈妈是老漂》,由此开始关注更多的老漂。2019年开始,他在西安、成都、咸阳、北京、佛山、武汉等地前后访谈了131人,同时还在微博平台筛选出符合课题研究需要的微博内容764条。随着访谈深入,他发现老漂家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家庭张力也随之展现出来。
例如,毛女士在青少年时期与母亲关系很好,生了大女儿后让离异的母亲从贵阳到成都来帮她带孩子。后来毛女士离婚,更加依赖母亲协助照顾两个女儿。但离婚后,母女之间的心理距离变远了,毛女士买回来的水果母亲从不主动吃,还老和外孙女说,自己只是家里的保姆,以后要回老家。用毛女士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以一个家长的姿态介入子女的生活”。母亲也不甘示弱,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责怪毛女士,家里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
陈辉分析,有些家庭婆媳之间比母女之间更容易建立恰当的边界感,避免情绪波动对关系的破坏。有些母女长时间没一起生活,认知、观念和习惯方面已有很大差异,相处起来容易产生摩擦。还有些女性♀️对妈妈的期待高于婆婆,能接受婆婆的冷淡,但无法接受母亲的责怪。
调研过程中,陈辉听到了许多老人的故事。有一位老人说,在儿子家里就像走亲戚一样,感觉很拘束。早上醒了却不能起来,因为年轻人喜欢睡懒觉,老年人又醒得早,怕起床后闹出动静,只能躺在床上无聊地刷手机。还有老人提到,周末不知道该什么时间做早饭。老人做好早饭的时候,年轻人还没醒,等他们起来已经上午十点了,这时该不该再做早饭呢?不吃会饿,吃了一会儿又到午饭时间了……
尽管和子女生活有各种摩擦,老人们漂泊在异乡也多少有点“心甘情不愿”,但只要子女需要,很多老人还是愿意尽自己的一点力。陈辉认为,老漂现象的出现伴随着中国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在城市里,“精细育儿”越来越成为趋势,增加了家庭的时间、经济和精力投入。孩子长大后,又要上幼儿园、兴趣班、辅导班,接送问题非常现实。郭宇在北京工作,夫妻二人经常加班到晚上九十点钟,孩子接送、家务只好全靠老人来做。
陈辉表示,《银发摆渡人》虽然讲的是老漂这个群体,但他更想表达的是在老漂这种新家庭生活模式之下,年轻一代该怎样去安顿自己的生活,认识自己的生活。这不仅是两代人之间的换位思考,还涉及男性♂️和女性♀️、丈夫和妻子等不同性别、角色之间的换位思考,要在这一基础上经营和反思家庭生活。这本书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呈现不同人的内心、情绪,在关系中的体验,希望读者在阅读中看见日常生活中的自己,把我们拉回到具体的家庭生活去看自己的“角色扮演”以及面临的养育与教育困境。